春節紅包的施予取,好像一出熱鬧非凡的戲,表述了歡度新春佳節、喜氣熱鬧的意思。今天小編整理了春節紅包數字及寓意一覽表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紅包數字及寓意一覽表
1、紅包金額:1.68元、16.8元、168元;
寓意:一路發。
2、紅包金額:1.88元、18.8元、188元;
寓意: 一直發發發。
3、紅包金額:9.99元、99.9元、99.99元;
寓意:你和朋友的友誼天長地久。
4、紅包金額:2.58元、25.8元、258元;
寓意:愛我吧。
5、紅包金額:19.20元、1920元;
寓意:永久愛你。
6、紅包金額:1001元;
寓意: 千里挑一。
7、紅包金額:13.14元;
寓意: 一生一世。
8、紅包金額:1.66元、16.6元、16.66元;
寓意: 人生一路順風。
9、紅包金額:13.72元、1372元;
寓意:一廂情愿。
意味極濃,而對數字的崇拜則是神秘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常常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由特定數字構成的一些概念或事物成為部分人崇拜的對象,這種類型的的數字,往往在宗教儀式、神話傳說、歷史和文化的詮釋乃至藝術作品中作為結構要素反復出現。而人們通常把這類具有神秘性或神圣含義的數字稱為神秘語言、魔法數字或模式數字。
1.不同的地區城市
不同地方包的數字不一樣,北方喜歡整數,100、200的;而南方多喜歡帶6帶8帶7的吉利數,舉個實例68、66、88、66.6、88.8,表示的是心意,就像“利市”一樣,廣東福建10塊、20也包,主管拉長給____員工,傳達的是一種祝福和感謝。
2.不同的對象
過年的紅包我們通常分為打給晚輩、給父母的紅包,其他長輩通常是送禮而不是選擇紅包。
給父母長輩送紅包
還在象牙塔里掙扎的學生們是不用給父母長輩送紅包的,但是,對于已經在社會上拼搏了好幾年的'人來說,回家“孝敬父母長輩”是必不可少的。小編統計了一下,一般的工薪階層每年回家會給父母2000-4000元的紅包,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差不多分別1000-2000元。這樣,用來孝敬長輩的“紅包”就有4000-8000元,當然,不同的家庭也會有很大的差別,視具體情況而定,小編在此只是以普遍的工薪階層為例。
給小孩后輩送紅包
收紅包是小孩子們最快樂的事之一了,春節拜年,進家門雙手一攤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討要紅包,而且不容拒絕。但是,這是小孩子的____,如今已然____于社會的我們再無福享受,反而要自掏腰包往外送紅包了。不過,給小孩后輩的紅包一般“意思”要大于“額度”,幾十塊錢也就夠了,幾百就算是比較大的紅包,一般送親戚家小孩的金額要大于朋友家小孩的,加起來,大概需要送出去10多個紅包。這樣算下來,送給小孩后輩的紅包金額在300-500元左右。
3.自己的經濟實力
最后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最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送多少紅包,如果實在困難則盡量避免一些非必要的人情。如果經濟條件比較寬松,則可以任性一些。
壓歲錢是源于漢族的一種過年習俗,寓意驅邪禳災,平平安安又一歲的意思。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壓歲錢最早出現在在漢朝,那時候過春節,長輩會給晚輩準備“壓勝錢”。雖然名字不一樣,但是這就是壓歲錢的最初形式了。漢朝的壓勝錢并不是當時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特殊的錢幣,正面刻有一些吉祥如意的文字,反面是一些寓意吉祥的圖案,有龍鳳、星斗、雙魚等多種樣式,這個時間發紅包一般都是比較吉利的,是比較好的。
1、來源于“壓勝錢”
壓勝錢始于漢朝,來到清末都是有鍛造,它并沒有目前市面上商品流通,古錢幣正臉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祝福話和龍凰、龜蛇、雙魚座等民間吉祥圖案。是漢人民俗一種作為好意頭品或辟邪物的古銅錢,做為小朋友佩戴的飾品,最開始的本意主要是壓邪攘災和喜氣祈愿兩類。“壓勝錢”也做為洗兒錢,在寶寶滿月洗澡時,賜予小孩的錢,之后演化為新春佳節的“春節紅包”。
2、來源于“壓祟”
傳說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叫“祟”的小妖精,他每一年年三十晚上出去,專業摸熟睡的小孩子的額頭。小孩子被摸之后便會發燒說夢話,退熱后也就變為“祟”。聽說有一名門望族,夫婦老年人喜得貴子,十分愛惜。在年三十晚上,為防祟上升自身的小孩,給了小孩八枚銅幣,小孩玩著玩著睡覺了。大半夜,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奸險小人就要用他的dnf劍圣摸小孩的頭,忽然小孩床邊迸出一道光茫,祟狂叫著逃走了。因此祟害怕再說侵犯了。迅速,這件事情就傳頌起來,大伙兒競相仿效,在大年夜大年夜里用紅紙包裝上放到小孩的枕芯下邊,祟就害怕再說侵犯了。因此大家把這類錢叫“壓祟錢”,“祟”與“歲”音標發音同樣,時間一長,就被稱作“春節紅包”了。
3、來源于唐朝皇宮
與唐朝皇宮內風俗習慣相關。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述,唐高宗天寶年間,“內廷嬪妃,每于春時,各于禁中搭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的《宮詞》說:“職工早上笑喝彩,不知階前打掃夫,乞與錢財急遙問,外面還似此中無”;“宿妝殘粉末明日,總立昭陽花邊圖樹;寒日里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錢財。”足見唐朝皇宮內春天散錢之風興盛。又據《資治通鑒》卷廿六中記述,時楊玉環產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妃洗兒黃金白銀錢。”王建《宮詞》也是有描繪:“嬪妃院里初降誕,里人爭乞洗兒錢。”洗兒錢除志喜外,關鍵還是年長者給新生嬰兒鎮邪去魔法的平安符。賜錢新生嬰兒的風俗習慣慢慢從皇宮廣為流傳到民俗,宋朝變成民俗關鍵風俗習慣之一。
4、來源于宋神宗的賜予
依據史籍《桯史》記述,北宋神宗年里,在春節的夜里,官府樞密副使王韶的兒子南陔伴隨著成年人在汴梁的街邊看花燈去玩,竟被壞人給擄走了。壞人提前準備往南陔的家中敲詐勒索一筆金錢。殊不知,在壞人逃走的中途,偶遇官府的車輛歷經,有勇有謀的南陔趕忙高聲求救,壞人心里擔心,放下了南陔,倉惶逃走。因此,南陔得到伴隨著官府的車輛進到宮廷,看到了皇上宋神宗。宋神宗了解了事兒的歷經后,就賞賜南陔一些錢財,給他們壓驚。這事本來產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宮廷內,卻迅速傳了出來,并普遍廣為流傳于民俗。因此,大家競相仿效宋神宗的作法,在新年的情況下,除開給小朋友們買煙花爆竹、進食外,也要給小朋友們一些壓驚的零用錢,這種零用錢被稱作“春節紅包”。時間長了,新春佳節給小朋友們派發春節紅包就變成在我國傳統式的春節習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