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節的傳統習俗:拋繡球
“三月三”歌圩的繡球是壯族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制作工藝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
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的是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銅鼓是壯族等南方少數民族非常重要的樂器,“三月三”歌圩中自然也少不了銅鼓的登場。在壯族等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銅鼓不僅僅是一種樂器,而且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的說法。此外,銅鼓也曾作為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
壯族人民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伍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由于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表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在廣西柳州融安縣舉行的壯族“三月三”板欖民俗文化山歌節上,當地群眾在爭搶花炮。
搶花炮流行在壯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中,既是一項公平競技的體育活動,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寄托了村民祈求幸福安康的樸素心愿,其熱鬧程度更勝春節。
所謂的畔浴,就是利用春水來洗滌冬天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潔免疫,吉祥如意,如今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三月三是古時候民間外出踏青的好日子,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組織外出春游,可以散步或者是放風箏,都是一種愜意生活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