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是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上巳節有很多習俗,祓除畔浴、游春、祭祀、設宴暢飲等對此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4上巳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歡迎參閱。

上巳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上巳節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在許多朝代,都是年輕人和文人墨客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上巳節的歷史由來久遠,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人們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重要節日,每到這時節,春和景明,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黃河流域的緯度偏高,三月初還是“料峭輕寒結晚陰,飛來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時節,北方地區的人們在這時節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大概到了晉朝,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北方文人改為“曲水流觴”——用小酒杯放到小河里任其漂流,酒杯停留在誰處,誰即飲此杯酒。這形式完全變了,但它的風俗意義照舊。上巳節也發展出很多詩情畫意的習俗。
① 壯族三月三習俗 :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② 侗族三月三習俗 :吃黃糯米飯,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
③ 瑤族三月三習俗 :稱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④ 畬族三月三習俗 :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
⑤ 黎族三月三習俗 :稱之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
⑥ 漢族三月三習俗 :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
到了宋代,上巳節突然銷聲匿跡,因上巳、清明、寒食三節日期相近,內涵沖突。上巳重狂歡,寒食重祭祖,清明重健康,唐高宗時便曾下詔批評:“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槚,曾無戚容。”
上巳節為什么叫女兒節
1、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2、七夕也是女兒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另外還有流行于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游河灣時遇黑龍感孕,于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游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3、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農歷,上巳節是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也就是農歷3月3日。上巳節這一天主要看的是農歷上的日期,所以要對照公歷中陽歷上的日期來看,每一年農歷三月初三對應的陽歷日期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