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慶祝形式多彩,不同地方非常具有當地特色,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4年春節的習俗講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24年春節的習俗講究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于傳統。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以“斗柄回寅”為歲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此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新的輪回由此開啟。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歷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不能讓人家從你口袋掏東西
過年期間不要讓人從自己口袋掏東西,因為這樣表示整年度錢財都會被人家掏走。
二、倒福不能貼在大門上
如果貼多個“?!弊?,還應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先貼“門福”,再貼廳堂的“?!?,最后才能貼“倒?!?。次序切不可以弄反。“?!弊终N是不會錯的,倒貼則要注意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貼,尤其不能貼在大門上。
三、出嫁女兒初一忌“回門”
過年嫁出去的女兒在年初一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其實其中的含義是嫁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四、忌吃稀飯及藥品
過去只有窮人家才吃稀飯,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飯,這表示家里整年度都會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萬神盛會”,表示所有的神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葷,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補品補藥初一最好不要吃——這一條,還是謹遵醫囑為好。
五、忌打掃
忌將垃圾掃出門外:過年前要拜灶王爺,送走灶王爺后,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掃完畢,叫掃揚塵,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到過年那幾天則忌打掃。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將垃圾掃出門外或往外倒污水,恐將家中的財氣掃掉。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社會。在農耕社會,古人不斷觀察時間變化,季節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春節”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意味著春天的開始和希望的萌生,它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的記載。信奉自然神靈的古人認為豐收是神的恩賜,要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種祭祀一年舉行一次,具有很強的周期性,過年就是增歲。商周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除夕之夜都要舉行驅邪逐疫儀式,慶祝豐收、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期望保佑一年的祥和平安。
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有一些相關的習俗和信仰,便是這種古老文化保留至今的歷史遺存。
漢代是中國年節形成的時期。漢武帝時期,開始將春節固定在每年正月的初一,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以正月初一為“年”,燃爆竹、換桃符、守歲等民俗也由此興起,圍繞春節的文化創造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兩千多年來依次延續并演化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
由于歷法的原因,春節總是在公歷1月21日到2月20日這個幅度內有規律地跳來跳去。雖然在農歷作為日常計時歷法已逐漸淡出了都市人的生活,可是,農歷正月初一才是一年的開始,這個觀念仍然頑強地根植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意識中。春節期間,無論大人小孩都會用傳統的農歷計算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