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中國可以說是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了,是人們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現在我國文化傳播的范圍比較的廣,很多的人外國人都對春節有所了解,也喜歡上春節熱鬧喜慶的氛圍。關于春節一些具體的東西,今天就來詳細的說明白一點。那么春節習俗講究和來歷是什么呢?
春節習俗講究和來歷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于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于是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并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后,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在農歷除夕夜,人們要“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門神和釘桃符,主要是為了避災,祈求新年好運。農歷正月初一,三更過后、五更來臨之時,爆竹便響徹天空。不僅皇宮中爆竹山響,要舉行隆重的元日朝賀禮。尋常百姓也競相燃放爆竹,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其實今人過年一直繼承著前人的傳統,全家團聚,飲酒,吃餃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在過年的內容更豐富,民間表演、放煙火、賞燈等許多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雖然說在春節到來之前做大掃除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但也不能忽略春節時忌打掃和忌將垃圾掃出門外的禁忌。過年前要拜“灶王爺”,等到送走“灶王爺”后,要趕在年三十夜以前打掃完畢,此舉為“掃揚塵”,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到過年那幾天則忌打掃,具體為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和不能將垃圾掃出門外以及往外倒污水,這是因為人們認為這些行為會把家中的財氣掃掉。
中國春節有哪些風俗
春節作為我國歷史悠久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著非常眾多的習俗。
其中一項流傳非常廣的習俗就是貼春聯。春聯有春貼、對子、桃符、對聯、門對等一系列別名,春聯以非常簡潔、精巧、工整、對偶的文字描述了時代背景,抒發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愿望,成為了我國所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每逢新春佳節將至,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春聯。這一習俗最早起源于宋代,人們認為張貼春聯能夠辟邪驅晦;到了明代時才開始大規模流行;到了清代,春聯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面有了非常驚人的提高。
每當春節到來之前,中國的家庭都會將家中的環境打掃干凈,民間就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俗語。據《呂氏春秋》記載,在我國堯舜時代就有著春節掃塵的風俗?!皦m”與“陳”諧音,春節就是農歷的新年,新的一年當然要除陳迎新。所以掃塵的寓意是要把一切的晦氣和窮運掃出去,希望新年的生活會更加的美好。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
我國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顒?,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顒有问截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