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雨水的含義和禁忌,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雨水的含義
雨水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雨水這個節氣一到,西北風開始收斂了,而且開始刮東南風了,東南風帶來一股暖濕氣流,冰雪消融,就開始降水了,所以我們管這個節氣叫“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水也。”
雨水節氣一到,就是“九九,中的“七九”了,“七九六十三,皮襖脫得狗子穿。”這時氣溫逐漸升高,下雪的日子就相應的少了,下雨的時候反而多了起來。
忌諱無雨
在古時,人們都是看天吃飯。雨水是農民盼望老天恩賜的禮物。春天里,綿綿密密的雨水表示今年將是豐收的一年,所以雨水這天忌諱無雨。諺語說:“雨水不落,下秧無著。”雨水不下雨,下秧就沒有著落了。
喜進厭出
雨水節氣中的填倉節這天。人們講究喜進厭出。各家各戶均不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里借東西也必須拒絕。舊俗農民賣糧忌在此日。相反糧店收購糧食卻喜歡在此日。
禁忌水獺捕不到魚
有些地方雨水禁忌水獺捕不到魚。《周書》時訓篇說:“雨水之日,獺祭魚;后五日,鴻雁來;后五日,草木萌動。”獺是水里的動物,樣子像小狗,喜歡吃魚,常常在捕了一條魚之后,把它咬死放在岸邊,再下水去捕,等捕來的魚在岸邊堆得足夠多,能讓它吃一頓了,才會美滋滋地把魚吃一下肚:,因為魚排列得像祭神時的供品,所以稱之為“獺祭魚”。
第一,雨水節氣天氣較涼,要注意根據氣溫培養衣服。同時,不要過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些的甜食,以養脾胃,避免脾胃受涼。
第二,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天氣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過于激烈的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的上升,避免因為體內能量(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第三,雨水節氣,飲食調節是根據春季氣候轉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干燥現象,為此,我們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可多食大棗、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我們應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1、多喝湯粥養脾胃
雨水時節,人的脾胃容易虛弱,此時應多食湯粥以滋養脾胃。湯粥容易消化,不會加重脾胃負擔,山藥粥、紅棗粥、蓮子湯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將湯粥配上適當的中藥做成藥膳還能滋補強身。如可根據初春時節肝氣旺盛的特點,在藥膳中加入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首烏粉等升發陽氣之藥材。
2、不吃辣,放燥熱
雨水時節,空氣濕度增加,但氣溫仍然很低,因此此時的天氣寒中帶濕。在這種環境下,人體往往預熱壅阻。此時若吃燥熱的食物無異于“火上澆油”。預熱讓人想吃涼東西,但吃涼過多,則會使臟腑為濕寒所傷,出現胃寒、腹瀉等癥狀。所以,雨水時節飲食應以中庸為原則,不吃生冷之物,也不能吃大熱之物。冷飲、辣椒都是應當慎食的,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少喝酒,特別是白酒。
3、多吃溫性的食物
雨水時節應少食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雨水時節適合就是調理脾胃,所以在飲食上要多吃溫性的食物從而對脾胃進行調補。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等作為要藥膳的調理品。
一、蔬菜農事
南方早春氣候依然多變,要注意管理好蔬菜秧苗。雨水時節雖然陽氣漸升,天氣回暖,但常伴有“倒春寒”,天氣寒冷時,既要加強防凍保暖,也要適時通風換氣,防止悶壞秧苗。適當控制肥、水,防止秧苗徒長,但不能控制過分,否則會影響秧苗生長,出現瘦、小、黃的秧苗。
二、經濟作物農事
雨水節氣前后,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多,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若早春少雨,雨水節氣前后應及時春灌,可取得較好效果,即常說的“春雨、春水貴如油”。淮河以南地區,此時一般雨水較多,應做好農田清溝瀝水、中耕除草,預防濕害爛根。
華南雙季稻早稻育秧工作已經開始,為防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秧苗的危害,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天氣,搶晴播種,力爭一播保苗。
三、果樹農事
清掃果園的落葉、病果、蟲果、雜草、廢棄果袋和雜物等,并集中深埋或燒毀處理,消滅其中潛藏越冬的病蟲。結合冬剪進行,集中對病蟲枝處理,并注意破除樹枝上的害蟲繭(如黃刺蛾)。
上年秋冬沒有施基肥的果園,應在雨水節氣解凍后隨即施入(但效果不如秋施好)。施肥后如有灌溉條件的園地應澆水一次,并及時淺鋤保墑,并及時防控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