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三候即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既然這樣,那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驚蟄三候分別是什么,供大家參考,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你!!

驚蟄三候分別是什么
一候“桃始華”是指桃花是月始開,山野盡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二候“倉庚鳴”就是黃鸝鳴,“倉庚”之名源自其鳥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處處可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三候“鷹化為鳩”是指鷹變化為鳩,鷹指鷙鳥,鳩指布谷,因感春時氣候而變化。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吃梨是一種寓食于節的民俗傳承。“梨”和“犁”同音,在驚蟄日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民諺里還有“驚墊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說法。春回大地,氣候干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所以特別適合在這個季節食用。
1、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預防。
3、驚蟄吃梨可能是因為“梨”和“犁”是同音的緣故。
4、蘇北及山西一帶有驚蟄全家吃梨的習俗,并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