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jié)氣之后,我們迎來驚蟄節(jié)氣,所謂驚蟄,就是這天會打春雷,這雷聲將會把地下冬眠的動物驚醒,而冬眠的動物醒了,就意味著春天要到來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驚蟄節(jié)氣養(yǎng)生食譜,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冰糖梨粥
原料:大米150克、梨一個,大棗五個、枸杞二十粒,冰糖適量。
做法:大棗和枸杞洗凈,用水泡20分鐘。大米淘洗干凈,梨洗凈去皮去核,切成小塊,大棗去核切成小塊。鍋里放入適量水,加入大米和大棗,大火燒開轉中火,邊煮邊攪拌。煮20分鐘后,加入切好的梨塊,繼續(xù)煮半小時。待粥煮熟后,加入枸杞和冰糖攪勻,再煮兩三分鐘即可。
桂花梨汁龜苓膏
原料:雪梨一個,龜苓膏粉、椰奶、糖桂花適量。
做法:龜苓膏粉先用60毫升涼開水攪拌融化開。將300毫升熱開水慢慢倒入,不斷攪拌均勻。接著放入不銹鋼鍋中煮至黏稠狀態(tài),倒入有蓋子的耐熱容器,等待自然冷卻。冷卻后放入冰箱,冷藏就能成型。取出龜苓膏,用小刀劃成方塊狀倒入玻璃盛器。將雪梨切丁放在龜苓膏上,倒入椰奶。最后均勻淋上糖桂花即可。
梨汁蔬菜沙拉
原料:胡蘿β半根,黃瓜2根,紅椒半個,雞蛋1枚,雪梨1個。
做法:黃瓜、胡蘿卜分別洗凈切絲,加適量的鹽和白糖腌制。青紅椒各半個切絲,如果吃不慣生的青紅椒可以用開水燙一下。雪梨去皮,一半切絲后加白糖腌制一會兒,另一半用料理機榨汁后過濾掉渣備用。雞蛋加一點點鹽打散,平底鍋內(nèi)刷一層花生油將雞蛋液攤成蛋餅盛出,晾涼后切絲備用。在過濾好的梨汁里加一小勺鹽、一大勺香醋、一點點香油和適量的芥末油后調(diào)勻。將所有材料混合后,澆上調(diào)料汁腌制半小時后,即可食用。
蓬蒿:
味甘辛性平。早在唐代已列為食療之品,唐代醫(y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稱之能“安心氣,養(yǎng)脾胃,消痰飲”。蓬蒿菜有明顯的平肝、清虛熱作用,對肝陽上亢者如高血壓頭昏腦脹、煩熱頭昏、睡眠不安及熱咳有痰等證有良好的療效。有潤腸通便之功,尤宜于內(nèi)熱便秘者。
生姜:
味辛性微溫。日常在燒魚、肉、雞、鴨、蝦、蟹等都要放點生姜作佐料。生姜的藥效有去寒、去腥、止嘔、發(fā)汗、止咳、止反胃等。生姜皮利水,可以治菌痢,熱痢留姜皮,冷痢刮去姜皮。因生姜性升,不宜晚上吃,因為夜間人氣收斂,故不宜反其道而升之。用生姜3片加紅棗10枚煎水服,治療脾胃虛寒的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大便泄瀉,常有高效。在此必須說明,內(nèi)熱偏重者及舌苔黃而干者忌食生姜。
蕹菜:
又名空心菜,味甘性平。可炒,可煮湯,可涼拌。因為味淡,常不被人們重視,忽略了它的藥用價值。嵇會的《方草木狀》稱之為“南方之奇蔬”,因它能解毒,如解毒蕈類、砒霜、野葛、木薯等中毒;治蜈蚣、毒蛇咬傷治淋濁便血、婦女白帶、肺熱咳血、鼻出血及無名中毒。有書記載,用其內(nèi)服能治熱痢,外用能治瘡痛腫毒。紫色蕹菜含有胰島素樣物質(zhì),故糖尿病病人食用有利于控制血糖。
玉米
玉米是一種我們經(jīng)常能見到的食物,也是許多人都非常喜歡的一種食物,因為玉米不僅好吃,而且營養(yǎng)價值特別高,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有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膽固醇吸收,預防冠心病的功效。同時也是一種對減肥很有幫助的食物,因此一些女孩子特別喜歡吃玉米。
梨子
驚蟄吃梨是民間習俗。農(nóng)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春回大地,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這個時候梨子就成了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水果了,因為梨子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所以梨子特別適合在天氣干燥的時候食用。因此驚蟄吃梨的習俗也就慢慢流傳下來了。
雞蛋
驚蟄除了吃梨,民間還有驚蟄吃蛋的說法,據(jù)說是因為驚蟄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張嘴,只有以蛋喂食,飽食后它就不會傷人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初給白虎吃的雞蛋變成人們自己吃了。雖然雞蛋也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對人的身體有好處,但是千萬不能吃太多,因為蛋黃中的熱量是很高的。
煎餅
驚蟄吃煎餅的習俗主要是在山東的一些地區(qū),對于一個山東人來說,煎餅是一種特殊的食物,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在山東的一些地區(qū),農(nóng)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煎餅因是用原糧制作,麩皮沒有去掉,所以營養(yǎng)豐富,吃起來香酥松柔,且便于存放和攜帶,是一種極富特色的地方食品。
芋頭
煮芋頭是贛南閩西一帶的客家人的習俗,在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子、炒黃豆。芋頭是一種粗糧,既有營養(yǎng),熱量又低,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食物。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jié)律變化影響而出現(xiàn)萌發(fā)生長的現(xiàn)象。最初古時叫“啟蟄”,而到了西漢,為了規(guī)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名叫驚蟄,沿用至今。
驚蟄時節(jié),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jié),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驚蟄節(jié)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的自然節(jié)律相吻合。
現(xiàn)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guī)律相吻合。驚蟄,是24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
驚蟄的象征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