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冬至點)時開始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為我國一個古老而又重要的節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冬至的來歷和風俗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冬至的習俗
一、江蘇冬至習俗
在江蘇,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制成冬陽酒。
二、福建冬至習俗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貼丸”、“饋丸”,丸子的顏色有紅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征興旺吉祥。
三、廣東冬至習俗
廣東人流傳著一個說法:“冬至大過年”,把冬至看得像過年一樣隆重。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 在這天,除了要吃團圓飯、吃湯圓。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耕牛遍地走。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為“冬至”,“至者,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歷)。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冬至象征著團圓,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在這一天我們都是盡量會和家人們一起度過的。祝愿大家都能平安健康的度過每一天。
北方人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每到這一天,不論貧窮還是富裕,家家戶戶必備的節日飯就是好吃又有寓意的餃子。傳說中餃子是東漢醫圣張仲景發明的,他為了救治饑寒交迫的老百姓,用藥材、牛肉和面皮熬煮而成的“祛寒嬌耳湯”,就是餃子的原型。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除了緬懷先人,也有御寒解凍的含義。除了餃子,餛飩也是北方人冬至的傳統食物,餛飩最開始是用來祭祀,拜祭完才可以食用。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冬至一般寓意著吉祥和團圓,在南方,冬至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熱氣騰騰又甜蜜的湯圓,吃了這碗湯圓,就代表著又長大了一歲。除了湯圓,還有部分地區有吃牛肉和羊肉的習俗,加上一些驅寒的藥材一起燉煮,吃完之后可以加強身體素質,抵御冬天的寒冷。南方還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從冬至節這天開始,在外的游子會陸陸續續回到故鄉,準備一些吃食和祭品,祭祖,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緬懷的感情。而東南沿海地區,有冬至祈福的習俗,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