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3000多年前,古人通過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節氣到來的時間,為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的來歷和寓意,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冬至的來歷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用土圭法測日影,得出洛邑為中國的中心地理位置,并確定了國家建設都城的規劃。
而后,又通過詳細觀測,測出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或23日之間,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周公就把這天確定為新年開始的一天,這就是冬至的來歷。
古人解釋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據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
諺語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因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比地面向空中發散得少,所以短期內氣溫會繼續降低。所以,天文學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延續至今。古人認為,自冬至日起,天地陽氣逐漸強盛,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聚會等習俗,多會選擇冬至。這樣,在民間,冬至又有“小年”的名字。
1.吃餛飩。餛飩是北方盛行的一zhǒng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據傳,在漢朝時期,北方邊疆經常遭到匈奴侵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殘暴,濫shā無辜。百姓們對其恨之入骨,就用肉餡包成面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叫做“餛飩”,用吃混沌來發泄心中之恨。
2.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傳自漢代開國時期。相傳,在冬至這天,屠戶出身的樊噲烹制了一盆狗肉,去宮中敬獻給好兄弟漢高祖劉邦。高祖吃后,贊不絕kǒu,連連說“人間最美佳肴,當屬狗肉也”。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俗語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墻”的說法,都充分說明了狗肉的誘人魅力。
3.吃餃子。據說,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老家南陽正值大雪紛飛的寒冬。他看到百姓們個個耳朵都要凍掉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關驅寒yào材一起煮熟,剁碎包面皮捏成耳朵樣子,煮熟后施舍給鄉親吃,吃后很有奇效。
從此,人們紛紛效法,就有了一種冬至必吃的美食餃子。諺語就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的說法。
4.吃羊肉。冬至吃羊肉,是中國南方和北方共有的習俗。羊肉味甘性 溫,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以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御寒能力。
5、吃八寶粥。粥類,可以滋潤養胃、有益消化的效果,在干燥的冬季進食尤其有利。為更好發揮御寒作用,煮粥時,人們多會選擇溫熱平和、健脾護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
6、吃湯圓。冬至吃湯圓,在全國都有。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均有溫熱性 ,有較好的健脾作用。溫熱類食品,能夠提高人體機體抗寒防病能力,尤其適合在冬天食用。
7.喝冬釀酒。江南姑蘇民間,在冬至夜,有喝冬釀酒的習俗。冬釀酒,是一zhǒng米酒,為農家用桂花和糯米一起釀造,香氣宜人,甜綿爽kǒu,為待客饋贈之佳品。
8.祭祖。在潮汕地區,諺語有“冬節大如年”和“冬節沒返,沒祖宗”之說。這兩句話,是指外出的游子,到冬至這天一定要回家祭祖,否則就是忘了祖宗。可見,冬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人們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往往象征著團圓。除此之外,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當它到來的時候就說明以后日子里外界的白晝會越來越漫長,黑夜會越來越短暫,氣溫也會逐漸下降,漸漸進入嚴冬的時候。
在這冬至即將到來之際,希望大家都可以與自己的家人團圓,一起分享自己城市的地方美食。
穿著方面
天氣變冷,我們及時添加羽絨服,棉褲,雪地靴。出門時候記得帶口罩,圍巾,帽子等等。注意防寒保暖,以免發生感冒的現象。
飲食方面
注意熱食,冬天也是進補的季節,可以喝一些牛肉湯,羊肉湯,雞湯之類。這樣也能預防感冒。
睡覺方面
需要添加保暖厚的棉被,以免晚上天氣冷感冒。其次室內也要保持通風干燥,以免空氣不流通發生感冒現象。 多喝熱水
冬至天氣變冷,同時也很干燥。所以平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喝水,對身體和皮膚都是有好處的。
運動方面
適當做一些室內的運動,比如跳跳繩,做做操,或者打打球,室外可以散散步,慢跑之類。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和抗寒能力,不過天氣冷,運動時候也要進行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