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今天小編整理了北方冬至為什么要燒紙錢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北方冬至為什么要燒紙錢
很多人通過燒紙來祭奠一下去世的先人,表達對他們的思念。這個習俗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用來慰藉心靈,寄托哀思。一年只中可以紙的特定日子還有,中秋前后,清明前后,除夕前后,每當過節時,家里人難免會想起家中過世的親人,燒紙來懷念一下。
在農村但凡“燒紙”多是為了祭祀祖先,為何“冬至”有祭祀祖先的習俗呢!在我國,祭祀是一種重大的禮儀,自古以來每逢重大的節日才會祭祖,而在古代有“冬祭”的習俗,在我們現代,祭祀祖先大致有以下幾個節日“清明節”,“中元節”,“十月初一”,“冬至節”,“除夕”。其中,很多地方的農村“十月初一”祭祖完成后,“冬至”就不會再次祭祖了,主要是兩者之間間隔太短!
說起冬至的另一個稱謂“一陽生”!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我國北方獲得陽光最少,此日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歲后,太陽由南回歸線向赤道移動,我國北方白晝會變長,因此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冬至后,陽氣回升,開啟新的循環!
因此,冬至在農村有大于年的說法,也就成了24節氣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氣,因此也稱為“冬節”,在歷史中有很多關于“冬祭”的典禮,往往也是在冬至時分,因此流傳下了,就有“燒紙”的習俗了!
1、食物不同
北方過冬至更多是吃餃子,喝羊肉湯。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寓意驅除寒冷。南方過冬至更多是吃湯圓,赤豆粥等,蘇州還有飲用“冬釀酒”習俗。
2、習俗不同
南方過冬至還有一些人會祭祖拜山的風俗,寓意著家庭團聚,祈福安康。
3、溫度不同
北方冬至溫度較低,可能絕大部分北方地區冬至這天都會下雪,所以北方人過冬至會穿得很厚,而南方地區冬至時節溫度可能還不算最低的時候,像海南省和廣東廣西可能還是比較暖和的時候。
1、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過去北京有冬至吃餛飩的說法,餛飩這類象征團圓的食物可謂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選。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那么冬至吃餛飩是怎么來的?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因此在北京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餃子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我國北方地區民間素有吃餃子的習俗。關于冬至吃餃子的民間傳說很多,最主流的說法是源自于張仲景。
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不少鄉親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矯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3、羊肉
冬至開始,民間便開始從這天“數九”。對于老百姓來說,冬至莫過于吃。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御寒滋補的雙重功效。
羊肉性溫,能抵御風寒、補身體,對風寒氣喘、腎虧陽痿、氣血兩虧、腰膝酸軟、肢冷腹痛、面黃肌瘦等癥狀有療效。冬季人體陽氣內藏,腎陽不足,容易出現手足冰冷,面目無華、體虛乏力等癥狀,而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可有效緩解上述癥狀。
4、狗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狗肉屬熱性食物,一次不宜吃多。凡患咳嗽、感冒、發熱、腹瀉和陰虛火旺等非虛寒性病的人均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