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天,而這天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他們都有著屬于他們的慶祝方式,那么中國元旦的風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告別元旦的習俗都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所幫助!
元旦的習俗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見詞條:春節。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后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歷新一年的第一天。
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 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歷1月1日,中華民國起為公歷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
“元旦”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三千多年前。《晉書》里說“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可見當時的元旦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到1949年9月27日,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夕,我國才決定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也就是我國所說的公歷,從此元旦節就是公歷新年的第一天。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元旦的記載。
“元旦”一詞,是中國古代的“土產”。中國很早就有過“年”的傳統習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之后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的一年的開始。
“元旦”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者是早晨。我國在發掘大汶口的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巔升起,中間云霧繚繞的圖畫。經過考證,發現了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這個字。
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夏朝的時候產生了“夏歷”,就現在的“農歷”。農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歲首這天就叫“元旦”。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1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作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的末年。但這是夏歷,也是農歷或者是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稱,始于古代計時和農業生產。殷商時期,人們為了把握時間、節令,以利耕作,當時的“天文學家”們,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動來計時,月亮圓缺一次,定為一個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月亮圓、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個月,為一年。那時還沒有“年”的說法,但已將十二個月的頭一月定為正月;正月朔日子時,是一年的開始。當時叫“元日”,也叫“元旦”。據《爾雅》的注解:“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這樣解釋是否準確,是值得研究的,因為周代之前,在改朝換代之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不過,當時為了農業生產而研究節令,則是事實。如《尚書·堯典》中就記載說:堯為了指導人們生產,就選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四個有學問的人,專門去研究天象地物,劃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使人們知道什么時節宜耕種或宜收獲。漢代人著的《食貨志》,也有“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的記載。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
屠蘇酒:唐人韓鄂《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
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時纂要》中披露了這一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他說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里。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
膠牙餳:隋杜公瞻注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托了長壽的美好愿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后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