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氛圍還在繼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大年初七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吃面條的習俗,但是大年初七為什么要吃面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大年初七為什么要吃面,希望你喜歡。

大年初七為什么要吃面
大年初七吃面,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另外還有些地方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這幾天吃面條可以健康長壽,面條搟得要又細又長,據說可以保佑健康長壽,吃面條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順順利利、萬事如意。
正月初七,是“主”小人兒(小孩子)的日子。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面條,謂之栓小人兒。在這天里,對于小孩子來說,吃面條就有了重要的意義:既是長長遠遠的象征,又有健康長壽的祈福。湯水里,盡是父母們濃濃的心意和深深的親情。這天,孩子們也是最肆無忌憚的一天,不管怎么鬧騰,大人們都不會打罵,因為這天是小人兒們的“主”日啊。
喝面湯有助消化
相傳古時有一個善做面食的面館,不但味道好,而且拉面強勁有力,頗有嚼頭,食后耐饑持久,回味無窮,但是吃面后必須喝湯。有一壯士,自恃脾胃好,只吃面,偏不喝湯,店小二尾隨其后,好言相勸則不從。此人回家后不久,腹痛難忍、上下不通、輾轉反側、氣息奄奄、后悔莫及。這時店小二提著面湯破門而入,撬開牙齒,頃刻,只聽腸鳴轆轆、胃氣通達,轉危為安。
馬上新的一年就要開始了,每個人又即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生活,所以對于春節我們都是充滿期待的,還能夠見到很久沒見的朋友和親戚。正月初七人們大多在早上吃面條。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正月初七為人節,源于古代中國神話:盤古開天辟地后,女媧從初一開始,依次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幾經演變,成為吃七樣羮習俗。
平常我們在吃面條的時候不會去在意它到底有什么寓意,只是填飽肚子,但是在正月初七吃面條有它自己的寓意,寓意健康長壽。大年初七吃面,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去長壽之意。另外還有些地方按初、十七、二十七分為“小人七”、“大人六”、“老人七”,這幾天吃面條可以健康長壽,吃面條的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順順利利、萬事如意。在這天里,對于小孩子來說,吃面條有重要的意義:既是長長遠遠的象征,又是健康長壽的祈福。湯水里,盡是父母們濃濃的心意和深深的親情。
等過了大年初一那幾天,后面的日子都不會太去在意風俗,其實后面也有很多比較重要的風俗,比如正月初七吃面條有一個很好的寓意。因為這一天是人的生日,女媧在創造世界時,先造了六畜,最后一天才創造人類,被稱為“人日”。作為關乎人類自己誕辰的節日,當然吃食也要特別講究,其中以面條特別適合拿來做當天的食物,因為面條順溜,每一條又比較長,人們認為吃面條意味著長壽,表達了老百姓對健康生活的向往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