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習俗有哪些
風俗一: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風俗二: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風俗三: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風俗四: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風俗五: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很隆重
釋迦牟尼原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遭遇,二十九歲時,毅然舍棄了王族生活,去探求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相傳,一天釋迦牟尼來到一片茫茫無際的荒漠,又饑又渴,終于不支倒地。這時,恰巧有個善良的牧羊姑娘路過,忙將隨身所帶的雜飯與泉水調煮成粥,喂給釋迦牟尼吃。釋迦牟尼醒來后,謝過牧女,繼續前進,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修行了六年,終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從此以后,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效法牧女獻粥,取香谷、果實煮粥,供于佛像前。
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古代“獵”、“臘”是同一個字。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做“臘月”。據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流傳著“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說的是在臘月,農民為了喜慶一年的豐收,敲打臘鼓,跳起各種舞蹈,預祝來年再有一個好收成。
中國古代民間有在冬至前后食用“赤豆粥”的習俗。如《本草綱目》赤豆條記載,傳說中那位頭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個“不才”兒子,“以冬至死為疫鬼”,故于是日作小豆粥,來祓除瘟神疫鬼。這個節日風俗,后來和佛教紀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漸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漸淡薄下來,成為入臘以后的節日佳品——“臘八粥”。
“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臘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據說這種活動最早是從周代幵始的,具體在哪一天,沒有確切記載。到了漢代,“臘日”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漢代的人們把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即干支紀日法中地支為戌的日子定為“臘日”。由于冬至日在農歷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臘日” 也沒有確切的時間。后來,人們將12月8日 定為“臘日”。
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臘日,得從“臘”字古義說起。古“臘”字沒有“月”旁,象形為一只被掏掉內臟的小動物烤在曰頭上。后來,人們把成塊的干肉稱為“臘”。在周代,掌管“臘”的人稱為“臘人”。用“臘”祭神,所以便把祭神日稱“臘日”。因臘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后來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
臘月的別稱是冰月、嚴月、除月、梅初月、嘉平月、季冬、嚴冬、臘冬、寒冬、殘冬、窮冬、殘霜天、春待月、星回節。
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蠟月”。《周禮·地官·黨正》“國索鬼神而祭祀”。唐賈公彥疏:“黨正行正齒位之禮,在十二月建亥之月為之,非蠟祭之禮,而此云國索鬼神而祭祀者,以其正齒位禮在蠟月,故言之以為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