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年后的第一個滿月,象征著團圓和諧,吉祥如意的意思!那么元宵節的來歷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的起源是什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元宵節的起源是什么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1.捏生肖:據說是山東榮城的風俗習慣。一般以黃豆細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態可以即興發揮,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種子和葉子,象征“五谷豐登”。然后制成生肖燈,誰的燈燃得時間最長,就預示著新的一年將鴻運當頭、健康平安。
2.偷菜:又叫“偷青”,傳說會帶來好運氣,特別是偷的過程中,被人發現更是好運連連。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會敲鑼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為的就是讓別人發現。據說,被人罵得越厲害,來年日子就越興旺。
3.祈娃娃:河洛地區有這個風俗,人們可以看到虔誠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然后將泥娃娃帶回家。祈娃娃的時間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其實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貴子,家中人丁興旺的意思。
這一天大家都會吃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這種食物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在宋代就有人吃了,當時還是比較新奇的。據說最早叫“浮元子”,后面成為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象征財源滾滾來的意思。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征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樂書》中記載,早在西漢初期,宮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
1、不要殺生。此日不要殺生,這是一個見血的不詳惡兆,所出現的問題則是破財及病災。
2、不要洗頭。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而在此日洗發、會將財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積蓄。
3、大門不要放破鞋。破鞋本身就是一個貶義詞,在古代人們常用來罵一些不檢點的已婚婦女,通指別人不要的二手貨的含義。家里留有破鞋,通常會被人提到,結果就導致了好運不能進宅。
4、元宵節當日若丟失財物,那么則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錢袋,一整年很難抓住機遇。因而,應特別注意防范財物遺失。
5、元宵節當日,最好不要借錢給人,否則,今年他人容易將你的運氣借走。
6、元宵節當日,米缸、面缸不要見底,因為古有斷炊堪虞之說。
7、元宵節當日,應注意衣服不要弄破。否則,容易一年破敗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