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日名稱逐漸演化為“元宵節”。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舞獅子
舞獅和舞龍,每逢元宵節,或者開業、慶典都會舞獅或者舞龍來助興,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獅子和龍都是吉祥物,比如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等,舞獅和舞龍,其實也是一種祈福活動。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吃元宵
元宵作為一種食品,由來已久,由皮和餡組成,皮通常為糯米粉,餡通常為豆沙、芝麻、白糖、棗泥。形狀呈圓形,味甜。寓意團團圓圓、甜甜美美。每到正月十五,我國不分南北,都要吃元宵(冬至節南方吃元宵,北方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表示這一年事事順心、團團圓圓、生活甜甜美美。
1、早餐不宜食用
元宵屬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但卻缺乏營養素,除了熱量和糖外并沒有太多其它營養。這樣的食品不適合當早餐吃,除了缺乏營養外,還因為人早起時胃腸道功能是最弱,而元宵外皮的部分多是糯米,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消化不良,出現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2、每頓限一二兩,適當減少主食數量
除了早餐不適合吃元宵外,最好也別把元宵當正餐,上午早飯后九、十點鐘或者下午加餐的時候吃點元宵還可以,但每次吃個一、二兩也就足夠了。在吃元宵的同時,不能再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還要減少其它主食的攝入,一般來說是吃三個元宵就要減去半兩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覺的時間離得比較近,最好也別吃元宵,否則如前面所說,這類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吃過元宵后最好活動兩小時以上再睡覺。
3、喝點湯促消化,做到原湯化原食
經水煮,元宵中的不少營養成分如微量元素、營養素就溶在湯里。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湯,喝湯可以促進消化吸收,即民間常說的“原湯化原食”。不過喝湯一定要注意別在湯里再加糖。
如果吃的是咸元宵,可以在湯里放些小蝦米及蔬菜,補充營養,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調味料。偷偷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其實這時候用百衲冰泉煮湯圓是最好的哦,既能促進消化,還能補充微量元素,是不是特別完美啊!
1、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2、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1、湯圓
在元宵節的時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湯圓,臺灣的民歌《賣湯圓》中有一句歌詞是:"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天上月圓,碗里湯圓,意味著家庭團圓,闔家幸福。
湯圓是糯米粉加水調和成糯米皮,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種餡料,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后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個圓球就可以了,湯圓是包出來的。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制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于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陜西等地方在元宵節的時候有食用元宵茶的習俗,雖然叫做元宵茶,但是和元宵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元宵茶是在熱湯面中加入各種的水果和蔬菜烹飪而成的,在過年期間食用了大魚大肉之類油膩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時候食用這種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的元宵茶,能夠緩解油膩感。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面下鍋做油茶也曰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