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歷史起于漢代,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所有的長輩都是希望自己的小輩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壓歲錢的由來和傳說,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壓歲錢的由來
壓歲錢,源于“壓勝錢”,壓歲錢其實是起源于西漢,至清末民初都有鑄造并不在市面上流通,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這個在我們的漢族民間其實是一種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錢幣,作為小孩子佩帶的飾物,最初的本義主要是壓邪攘災和喜慶祈福兩大類。“壓勝錢”也作為洗兒錢(嬰兒滿月洗浴,賜給孩子的錢),后來就逐漸的演變為春節的“壓歲錢”。
相傳說,在我們國家的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這個小妖在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就會出來害人,這個小妖只要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燒,并且得病。等病好后,所有聰明機靈的孩子都會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因為,我們的古人都是非常的害怕祟來害孩子,在大年三十就會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傳說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非常的開心,并且非常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于是他們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雖然說孩子睡著了,但是夫妻倆卻是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里,一陣妖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來祟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為了他們不再增長歲數,可以多活幾年。
是的,從傳統的習俗上來看,壓歲錢是需要放在枕頭底下的。
之所以需要將壓歲錢放在枕頭底下其實和一個故事是有關系的,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聰明機靈的孩子會變成了瘋瘋癲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有一戶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里,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祟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來祟害小孩子了。
所以也就是有需要 將壓歲錢放在枕頭底下的說法。
一般來說,壓歲錢只需要壓一個晚上。
因為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襲,所以要用壓歲錢來幫助壓祟,“歲”與“祟”諧音,希望得到壓歲錢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
而除夕是屬于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春節是每年的農歷的第一天。所以壓一個晚上算是跨年,寓意著孩子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
原則一:地區的風俗習慣
俗話說入鄉隨俗,那么自然也是應該要按照當地的習慣來辦。像廣東人稱壓歲錢為“利是”,只為圖個好彩頭,里面基本上不會放大額的錢。如果你是廣東人,那么就沒有必要準備特別大的紅包,不然反而會顯得很突兀。如果你是江浙地區,那么紅包的金額可以稍微大一些,但也不用看到小朋友就給,只需要給一些近親和老人即可。
原則二:自己的經濟實力
在這里,也勸大家不要太過于看重面子,紅包只是一種情分,如果寧愿勒緊肚子,去“造福”別人,那就舍本逐末了,錢多,就包的多一些,錢少,就少包一些。
原則三:收紅包的人的身份
通常老人和小孩都會收到紅包,那么不同的人群紅包數額自然也是不同。我們老家給小孩的數額比較少,給老人們會多一些。有的可能會用其他禮物來替代老人的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