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豐富多彩五千年故事,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豐富多彩五千年故事
盲人摸象
從前,有五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長什么樣子,于是他們相約來到王宮,希望國王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善良的國王聽了,欣然應允,并命人牽來一頭大象。
于是,幾個盲人高高興興地各自朝大象走了過去,大象實在太大了,他們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齒,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腿,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身子,還有的摸到了大象的尾巴。過了一會兒,國王看他們都摸得差不多了,便讓他們每個人說說看大象的樣子。
第一個盲人摸著大象的牙齒說:“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卜。”第二個盲人摸著大象的耳朵說:“哪里,大象又寬又大又扁,明明就像一把大蒲扇嘛!”第三個盲人摸著大象的腿說:“你們倆說得都不對,它明明又圓又高,像根大柱子。”第四個盲人摸著大象的身子說:“大象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墻。”第五個盲人摸著大象的尾巴說:“你們說得都不對,大象根本沒有那么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
盲人們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的樣子。國王見了哈哈大笑,他們每個人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卻誤以為摸到了大象的全部。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批注疏證;偶爾有什么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
【原 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善于吹竽的樂師便有三百個。齊宣王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都會讓這三百個人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吹噓說:“大王,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我愿意成為大王眾多樂師中的一員。”齊宣王聽了很高興,毫不懷疑地收下了他,將他編進三百人的吹竽隊伍中。從此以后,南郭先生就和眾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享受同樣優厚的待遇。
其實南郭先生壓根兒就不會吹竽,他跟齊宣王說的那番話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彌天大謊。每逢演奏的時候,他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就跟著搖晃,人家擺頭,他也跟著擺,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就這樣,南郭先生混過了一天又一天。
過了幾年,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和齊宣王不一樣,他覺得獨奏更悠揚、更逍遙。于是齊湣王下令,要這三百個吹竽的人好好練習,做好準備,一個個輪流吹竽給他欣賞。其他樂師們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嚇得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