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愛,不是恨,而是熟悉的人,漸漸變得陌生。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中國古代歷史知識
一、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中國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秦始皇廢封建采取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建立專制統治,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加強思想控制,“焚書坑儒”;修筑長城;進軍和開發嶺南。然而由于缺乏歷史經驗,秦朝二世而亡。在經過短暫的分裂之后,漢朝繼之而起,并基本延續秦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的奠基時期。
漢武帝時期,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制度:政治上,建立“中朝”制約“外朝”,設置“刺史”以監控地方,削奪諸侯權力,嚴刑峻法;經濟上,把地方的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
二、魏晉南北朝
公元208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國再次統一。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又為北齊代替,西魏為北周所篡奪。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總稱為“北朝”。420年,劉宋取代東晉,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南朝和北朝合稱為“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于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進入。
內因和外因的雙重打擊
王安石變法一經推行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歸于內因和外因的雙重打擊下,對外眾多官僚集團統一戰線聯合反對,對內變法內部人員不斷的產生內訌和矛盾,逐漸分裂成不同勢力,本來支持變法的宋神宗也對新法有了懷疑與后顧之憂,朝廷內部兩大太后紛紛哭訴給予皇帝壓力,雙重因素最終導致新法無法推行,變法失敗。
王安石變法失敗后,這場風波并沒有過去,王安石一開始推行新法是為了北宋的江山社稷和民生著想,但是后來新法在一群有異心的人身上變了味,通過新法大肆斂財,擾民,整個朝政一片混亂。
王安石的用人策略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除了內因和外因,還有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王安石本人。王安石的用人不當注定了變法的失敗。縱觀王安石用人策略,貫徹黨同伐異的用人方針,嘴上說的好就行了,所以看擁護新法的一群人中,都是口頭擁護新法,然后對于王安石是堅決擁護,只要有這份心,不論他是什么人品,他是什么品格,他是什么胸襟都沒關系,只要有一顆擁護的心就行了。完全忽略了這群人的最終目的和最終動機,這部人中大部分都是為了政治投機,希望借這次變法自己能平步青云,家財萬貫,絕不是真心擁護新法。而對于那些真才司馬光,范仲淹等人驅逐出京城,最終導致了變法失敗。
馬家五常
馬良字季常,是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鄉里為他們編有諺語說:"馬家五常,白眉最良。"馬良眉中有白毛,故此人們這樣稱呼他。
追隨劉備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 ,征召馬良為州從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進入蜀地,諸葛亮也隨后跟從前去,馬良留守荊州,寫信給諸葛亮說:"聽說雒城已被我們攻下,這是上天的福佑;尊兄您適應時勢把握時機,輔佐光大邦國之業,智慧的光芒已經顯露。能靈活地運轉思維,審察事理明斷,實非易事,為此須當適時地選取賢才。如能高瞻遠矚,仁德通達天際,使時人能集中注意力聆聽其言,舉世服從于其道,以高妙之音樂,糾正鄭、衛之淫聲,有利于各項事業,不起相互之間的干擾,這才是管弦演奏的絕技,俞伯牙、師曠的調協。我雖然不是鐘子期之輩,卻也得為之擊節叫好!"劉備征召馬良為左將軍掾。
出使東吳
后來馬良奉命出使東吳,他對諸葛亮說:"今天接受朝廷命令,協和兩國友好關系,希望您能向孫權將軍介紹我的情況。"諸葛亮馬良自己起草這份文件。馬良當即起草說:"本國君主特派屬官馬良前往訪問續好,以發揚光大昆吾、豕韋的結盟功業。來人是吉士,曾為官荊楚,很少有輕率魯莽之處,而有周全的美德,希望能屈駕接納,以利他完成使命。"孫權見信后非常恭敬地接待他。
遇害身亡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馬良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東吳,派遣馬良招納安撫武陵一帶的五溪蠻各部,各部首領們都接受蜀漢的印信封號,相繼響應劉備。 同年六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也遇害身亡。劉備封馬良的兒子馬秉為騎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