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節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所存在的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我們要提前去對于這些節日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重陽節的起源以及意義,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重陽節的起源以及意義1:
重陽節的由來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是重陽節的起源之一,在我國古代人的觀念里,雙九有壽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而雙九也叫“重九”,因此農歷九月初九被定為重陽節。
源于祭天活動
此外重陽節的源頭還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當時已經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際祭天帝、祭祖的活動,而在西漢時期,人們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同時也在這個時候有了重陽節求壽的習俗。
源于祭祀儀式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江南大部分地區都有重陽祭灶的習俗,而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因此古代九月都有祭祀大火的習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火的習俗逐漸消失,被其他的習俗所取代。
重陽節有什么意義
重陽節大家都知道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為讀音和“久久”不謀而合,所以也被人們賦予了長壽的含義,在1989年的時候更是被定為“敬老節”,告誡人們要多關心身邊的老人。因此現在重陽節的意義主要是為了倡導人們尊老、敬老,多多陪伴身邊的老人,也就是重視孝道,在古代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佳句,而現階段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如何讓他們安享晚年,就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重陽節有這非常多的習俗,例如吃重陽糕、插茱萸、賞菊等等,它們都寄予了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向往之情,更是家人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日子,值得我們傳承給我們的后代子孫。
《續齊諧記》中對重陽節由來的記載,是一本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合集。作者是南朝梁吳均。書中記載了重陽節的由來。據說汝南郡有一個人,名叫桓景。此人志趣高潔,不慕榮華,一心只想修仙學道。他拜當時著名的道士費長房為師,苦心修學道法。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里會有一場災禍。你現在趕緊回家,通知你的家人,各自佩戴一個香囊,胳膊上還要捆扎一個吳茱萸枝條,然后登上高山之巔,在山上喝點菊花酒,才能夠躲過這場災禍。”桓景對費長房的話非常信服,他立即起身趕回家中,按照費長房的教誨,讓家人們做好各種準備,然后在九月初九這天,帶領家人們一起登上高山之巔。一直到天色已晚,桓景才帶領家人回到家中。到家里一看,只見家中的雞犬牛羊等畜禽已經全都死去。桓景的經歷傳開以后,人們都效仿他,在每年九月初九這一天,舉行登高賞秋、佩戴吳茱萸等活動,“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