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重陽節,我們立馬可能想到的就是菊花、茱萸或者登高。這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東西,可謂是是家喻戶曉的。但還是有很多人對重陽節習俗有哪些不是特別的了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于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飲菊花酒
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征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至于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紙鳶(風箏),除了重陽天高云淡,風輕日明,紙鳶可輕松乘風而上的氣候原因外,還有些介于巫蓍之間的說法,于不經中頗為有趣。傳說,重陽時放紙鳶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紙鳶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糕之文化意義著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諧音以及制糕之各種佐料的諧音,表現呈祥納福的祝吉。如明謝肇淛《五雜俎》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稱,民間習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歲時記》稱"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已見對糕之佐料飾物的諧音表達。
【1】不能說節日快樂
由于重陽節其實是大兇之日,重要的節日其實都集中在在奇書相逢上,比如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十則是重新開始的意思,意味著結束了,雖然重陽節意義重大,不過它剛好建立在不吉利的數字上,有句話說“逢兇化吉”,所以,在重陽節這天會選擇一些方式慶祝,其實也是為了鎮壓住兇氣和不吉利的事情。
【2】不能回娘家
重陽節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雖然重陽節有女兒節的說法,但是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是不吉利的,三年以后可以回家。
【3】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
有些地方忌在重陽節這天行房事,而重陽節這天陽氣過甚,陰陽無法調和,所以禁行房事,陽盛陰衰,也是不吉利的。
【4】不要送菊花
重陽節這天的菊花不可以用來送人,只能欣賞,飲酒,菊花是祭花,送人十分不吉利。
【5】不能穿著太鮮艷
重陽節這天氣人們紀念先人,著裝都以樸素為主,如果穿著太過浮夸,鮮艷,有一種不尊重先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