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辟邪的傳說,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重陽節辟邪的傳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習俗。倡導全社會樹立敬祖、敬老、孝道、感恩的風氣。作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濃濃情思。
重陽節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兩方面。古時候人們認為九九重陽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民間在重陽節期間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習俗,傳承至今。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賞菊節、茱萸節、老人節、重九節、曬秋節、菊花節、踏秋節、女兒節等。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飲菊花酒
古代的菊花酒十分講究,人們會在頭一年重陽節時為第二年重陽節釀制。
在農歷的九月初九,人們采下剛開的甘菊和新鮮竹葉,摻在釀酒用的糯米里,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來年九月九日飲用。人們認為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2、羊肉面
重陽節吃羊肉面主要是討一個好兆頭,“羊”與“陽”諧音,應了重陽之典。
重陽節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3、重陽糕
重陽節有登高的傳統,登高以避災,取的是“糕”與“高”諧音,所以重陽節吃重陽糕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
重陽吃重陽糕始于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陽節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