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古人,根據長期觀察氣候變化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這份中國文化的瑰寶,它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歷史,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歷史1: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此后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并傳承至今。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歷史2:
雨水: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后“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驚蟄:
農耕時期以農為本,二十四節氣就是人們部署農事的標桿,它在秦漢時就已完整確破,始終沿用至今。但是在小孩們看來,節氣只是隨口背誦的歌謠,只是零嘴兒一直。因為每到一個節氣,老庶民家中總舉行這樣那樣的祭奠或慶典典禮,同時備些特點食物或瓜果供奉,供奉結束分與孩子們享用,寓意驅災辟邪、迎福納吉。
齊魯一帶流行天井里搟餅燒鏊子,意思是經過煙熏火燎將家中的蟲害殺死;山西雁北風行驚蟄吃梨的食俗,梨諧音“梨”,吃梨寄意與益蟲分離(梨);陜西地域流行炒鹽水浸泡過的黃豆,鍋里收回“噼里啪啦”聲,人們就以為害蟲在鍋里被炒逝世了,寄予了蟲盡豐產來的美妙欲望。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個別處在農歷二月前后,因此也被稱為“仲春節”,它是民間主要的傳統節日,老百姓管它叫驚蟄節。這天要舉辦典禮祭祀雷公,因為雷公是天界專門擔任打雷的仙人。對他進行祭祀,燃燒大批紙錢。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春天里,莊稼生長須要更多的水分,但春天降雨很少,易呈現旱情,因此人們借驚蟄之日祭祀雷公,期求往年雨水充分。
此外,官方各地驚蟄這天還停止一些風趣的運動,多與蟲害有關。因為驚蟄當前,氣象逐步變暖,蟲類也開端成長發育,為了保障有個豐收年、保佑人畜安全,人們想盡措施“毀滅”蟲害。
驚蟄,“蟄”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動物躲起來冬眠,叫入蟄;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時再鉆出來,叫做出蟄。大地回春,雷聲漸多,舊時人們認為植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于由雷聲驚醒的,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春分:
春分,每年公歷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黃河流域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見《農桑通訣》)。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地區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宮中詞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并種戒火草于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明代山東淄川于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志》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
谷雨:
每年4月19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谷雨,其名稱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是農業上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
進入公歷四月的谷雨節氣,跟早春二月時的雨水節氣,雖同有一個“雨”字,但在涵義上有著很大的區別。雨水節氣,不見雪花飛舞,靜聽春雨無聲,意味著黃河中下游地區開始下雨。而谷雨節氣的名稱,來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說,表示這個時期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重要。不過這谷雨的谷字不僅指谷子這一種莊稼,而是農作物的總稱。諺語說“谷雨無雨,交回田主”,是從相反的角度來說明雨水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