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一直在變,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富足、安定的愿望一直沒有變。今天小編整理了春節為什么要貼門神_春節貼門神的由來是什么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為什么要貼門神
門神,是民間信奉的“司門之神”,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張貼門神畫的習俗由來已久。
《禮記》是一部中國古代典章制度書籍,相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記載了先秦禮制。其中《祭法》中講到“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習俗?有一種說法稱,門神實際源于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
那時,古人認為,家中的門、灶臺等皆有“神靈”,由于門供日常出入,地位比較重要,所以祭祀時,它是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后來演變為門神。
民俗學專家王娟解釋,一般貼“門神”,要在除夕吃年夜飯之前貼。古代大門分兩扇,貼門神像時剛好一左一右。
古代科學、醫療水平比較低,瘟疫疾病對人們生存威脅比較大。所以,門神成了民間頗受歡迎的守護神,大家愿意在新春佳節、除舊迎新的時候貼上門神神像,請它們守衛家宅、祛除邪祟。
其實貼門神來源于歷史傳說,在《隋唐演義》和《西游記》都有描述,大致意思概況為:涇河龍王和長安城一算命先生打賭,結果龍王私自更改下雨時辰和地點,導致玉帝要魏征割其頭顱,龍王托夢給唐王,讓唐王救命,結果龍王還是讓魏征給殺了。此后龍王經常找唐王算賬,導致唐王無法安睡,后來秦瓊(秦叔寶)和敬德(尉遲恭)兩位武將守門,才得以安睡。秦瓊(字叔寶)、尉遲恭(字敬德)兩位武將門神,是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門神,至今興盛不衰。
貼門神為了驅災驅惡,避邪防害,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
關于門神的民間故事有很多種說法,下面介紹一種民間最為流行的說法。
徑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徑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后代人相沿下來,于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
在今天潮汕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茶、郁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锏。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锏者是秦瓊。
貼門神寓意和象征:人們都將門神像貼于門上,寓意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古人認為,家中的門、灶臺等皆有“神靈”,由于門供日常出入,地位比較重要,所以祭祀時,它是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后來演變為門神。
貼門神的特點:雖然都有祈求吉祥的寓意,不過,早年間門上的“門神”并不是畫,而是用桃木板雕刻成的實物。有時候是只刻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有時候是雕刻出二人的形象。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對人們居處,出入,飲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亂報德。
這是門神觀念的最早來源,有的說門神陰氣之神,或謂其居人間司察小過,以做譴告,則是門神職能社會化以后的事了,這種觀念漢晉時較為流行,以后五祀僅作為國家祀典中的一部分儀式,中國民間所信仰的門神,灶神等,已與其原始形態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代門神的另一種職能,是驅鬼避邪,保障國家平安,這種門神,據說始于神荼,郁壘的稱呼,有種種說法,我們且沿用習慣的說法,仍稱之為神荼,郁壘,他們本是神話人物,漢代民間頗為流行,認為他們有捉魄力的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