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百家姓夏姓。追溯夏姓的來源,乃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4位。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夏氏人口約468萬,約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39%。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夏姓的起源和歷史,一起來看看吧。

夏姓的起源和歷史
淵源一
夏姓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史記·夏本紀》記載,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后來,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大禹的豐功偉績,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逝世后,其子啟搶位而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國四百多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無道,終被商湯推翻,建立了商王朝。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后裔東樓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后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后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淵源二
夏姓源于姚姓和 媯姓 出自帝舜之后媯滿的后裔陳國第十六位君主陳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帝舜,初居住在姚地, 以姚為姓,其后子孫便以父姓姚姓為氏,稱為姚氏。帝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就以媯為姓,媯姓出現,為武王滅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并且封他于陳(今河南淮陽)地,為漢族陳姓的部分由來。據史籍《史記·陳杞世家》記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媯滿于陳地,他建立了陳國,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遷往陜西、山東、 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廣大地區為其繁衍地,廣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特別是以浙江的分布最為集中,使得夏姓最終成為了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從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萬增到470萬,增長了10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夏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貴州、湖北、上海,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蘇為當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總人口的15、4%,占省總人口的1%。全國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向西沿長江逐漸擴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間,夏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朝間有了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西部、華東強勁的回遷,東南地區雖然仍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經比頂峰時期減少了40%。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吳、越地置郡, 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
堂號: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于 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