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姓,得姓歷史悠久。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中國人的姓氏起源并非只有一個地區,而是存在多地區多起源的趨勢,因此姓氏繁多,會有很多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很少見到的姓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申姓的起源和歷史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申姓的起源和歷史故事
1、出自姜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姜姓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后“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后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后人渡過大河,移居陜西,稱為西申,后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滅。其后人也以申為氏。3、炎帝后人呂封于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埔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后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后被楚所滅,后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有申姓:①明時云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②清滿洲八旗姓申佳氏后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③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炎帝之后。父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后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建立申國。春秋初,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
由上可知,申姓發祥于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于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東、山西、陜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后期申姓瑯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瑯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并逐漸昌盛起來,并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并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布于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云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占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郡望】
瑯琊郡:秦始皇置,相當于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魏郡:漢高帝初設,相當于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