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百家姓》為什么要采用四言體例嗎?因為句句押韻,讀起來順口好記,大家對其中的姓氏感興趣吧?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長孫姓和慕容姓的來源資料”,歡迎閱讀與借鑒!

長孫姓的來源
一、尋根問祖
長孫復姓本為拓跋氏,為后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英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長孫嵩后來位至太尉,封為北平王;他的侄子長孫道生屢建戰功,位至宰相,封為上黨王。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襲為王族大人。孝文帝時,以拓跋姓為魏朝皇族宗室之長門,故改姓為長孫氏。
二、遷徙分布
長孫姓望族居濟陽(今山東定陶西北,一說河南蘭封東北)。
《郡望百家姓》記載:長孫氏望出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三、郡望堂號
"霹靂堂":隋朝時候,長孫晟18歲即為司衛上士。突厥南侵。 向皇帝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了如指掌,拜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突厥怕他,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故有"霹靂"之稱。
四、歷史名人
長孫晟--字季晟。隋朝洛陽人。自幼習武,年18為司衛上士,高祖一見嗟異。開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皆如指掌。遂拜為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敵稱他的馬聲與弓聲為"霹靂閃電",聞風喪膽。終為右驍將軍。卒謚獻。
長孫無忌--字輔機,晟子。唐朝洛陽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謀略。從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遷吏部尚書,封為齊國公,又徙趙國公、太子太師,后為高宗時輔政大臣,進授太尉,兼修國史。因被武后所陷,削爵流黔州,自殺。撰有《唐律疏議》。
長孫儉--本名慶明。北周洛陽人。少方正有cao行。時四方騷動,儉從左衛將軍攻破宿勒明達等,以功賜爵索虞侯。文帝甚敬之,表授荊州刺史、東南道行臺仆射。黎民樹碑刻頌。又詣闕 留,后征授大行臺尚書,兼相府司馬。封昌寧公,升大將軍,鎮荊州。以病還為夏州總管卒。
長孫(Zhǎng sūn)姓為拓跋氏所改,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之后。南北朝時道武帝拓跋圭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因為南部大人沙莫雄是曾祖父拓跋郁律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長孫嵩后來位至太尉,封為北平王;到了北魏孝文帝在位時,孝文帝向漢文化學習,將拓跋姓改為元姓,名叫元宏。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為長孫,意思是王族長門的子孫,這個姓和王族大人的封號也相呼應。
功高望重濟陽郡;
績顯名揚霹靂堂。
——全聯典長孫指姓的郡望和堂號。
賢后相君,十篇著則;
高平拜爵。一代標名。
——上聯典指唐太宗后長孫皇后,洛陽人,長孫無忌之妹。好讀書,言行舉止必循禮儀,太宗很看重她,著有《女則》十卷。下聯典指后魏大將軍長孫子彥,以軍功封槐里縣子。后封高平郡公,位儀同三司。
開渠引水,黎民歌刺史;
定律輔君,圖像繪凌煙。
——上聯典指唐初陜州刺史長孫操,跟從太宗征討,參與機密,封樂壽縣男。任時城中無井,他開廣濟渠引水入城,百姓頌其遺愛。下聯典指唐初大臣長孫無忌,長孫皇后之兄。決策發動玄門之變,助太宗奪取帝位,封趙國公,曾奉命與房玄齡等修定唐律。圖像繪凌煙閣,居首位。
附:
三州作刺;
四始蜚聲。
——佚名撰長孫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唐·長孫操,有學術,為齊、揚、益三州刺史。下聯典指唐·長孫佐輔,工詩,著有《古調集》。
勛載旌常之首;
威雄絕域之邦。
——佚名撰長孫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唐·長孫無忌。下聯典指隋·長孫晟,性通敏、善彈射,突厥畏之,聞其弓聲,稱為“霹靂”,見其走馬,謂之“閃電”。
玉佩金鈿隨步遠;
云羅霧縠逐風輕。
——此聯為唐初大臣長孫無忌《新曲二首》詩句聯。
一、尋根溯祖
1、出自漢代,以寺廟名稱命姓,稱慕容氏。
2、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_,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后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于,他的兒子慕容皝后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十六國時,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后歷時七十多年。
二、郡望堂號
【堂號】 "遼東堂":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于,歸屬于晉朝,晉朝太興初年封他為"遼東公",慕容氏因以"遼東"為堂號。
【郡望】 敦煌郡:漢代時從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當于現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帶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郡。秦、漢沿之。相當于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地區。
三、歷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軍將軍慕容垂,燕國有修文學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將軍慕容三藏,宋代有檢校太尉慕容延釗、刑部尚書慕容彥超。 慕容復:北宋姑蘇人氏,為大燕后裔,一心復國,后自殺。
慕容(Mùróng)姓出自高辛氏,以部落名稱為氏。慕容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鮮卑國,單于自稱“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慕容氏后人奉單于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望出雁門名郡;
姓開部落單于。
——全聯典指慕容姓的郡望和源流。
敦煌郡孫支挺秀;
遼東堂祖德流芳。
——全聯典指慕容姓的郡望和堂號。
三品中書平叛亂;
雙楠居士喜吟詩。
——上聯典指北宋大臣慕容延釗,字化龍,與趙匡胤關系很好。趙建北宋后,命他以重兵鎮守北方,后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建隆年間出任湖南前軍都部署,平定周保權、高繼沖等人的叛亂,加檢討太尉。下聯典指北宋人慕容暉,曾與蘇軾有過交往,嗜酒而喜歡吟詩,他家有兩株楠木,被人稱為雙楠居士。
器囂名世;崇漢尚儒設序;
志在凌霄。叛秦復燕稱王。
——上聯典指前燕軍事統帥慕容皝:字元真(297-348.),是鮮卑族領袖慕容廆的第三子。337年建立前燕稱王。統治遼東,用法嚴苛,崇尚儒學、喜好文籍,設東庠(學校),授官學生。下聯典指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326-396):十六國后燕創建者。原為前秦大將,于384年稱燕王,兩年后稱帝,定都于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