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是指五行與六氣在天地之間的生成變化。其核心思想是根據天文、氣象等自然現象,推算五行生克和六十甲子的交替規律,進而推測人類社會的運勢。今天小編整理了五運六氣2024年詳解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五運六氣2024年詳解
2024是甲辰年,「甲己化土」所以大運是土運;而「甲」又為陽干,故土運太過。
甲年主運的初運是木運,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往下推,第二運為火,后面相繼是土運、金運、水運,這個每年都一樣,不變。
客運是以大運作為初運,甲年大運為土運,同樣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類推,形成如下格局:
初之運:主運為(多)木運(風),客運為(多)土運(濕)——大寒日(2024年1月20日)具體時辰是寅初初刻起,到2024年4月2日。
二之運:主運為(少)火運(熱),客運為(少)金運(燥)——春分后第十三日(2024年4月2日)具體時辰是寅正一刻起,到2024年6月15日。
三之運:主運為(多)土運(濕),客運為(多)水運(寒)——芒種后第十日(2024年6月15日)具體時辰是卯初二刻起,到2024年8月29日。
四之運:主運為(少)金運(燥),客運為(多)木運(風)——處暑后第七日(2024年8月29日)具體時辰是卯正三刻起,到2024年11月11日。
五之運:主運為(多)水運(寒),客運為(少)火運(熱)——立冬后第四日(2024年11月11日)具體時辰是辰初四刻起,到2025年1月20日。
2024甲辰年,《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記載「辰戌之歲,上見太陽」,而明年就是(甲)辰年,所以是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按照每年主氣相同,客氣循環變化規律,2024年甲辰年的客氣第三氣是太陽寒水,主管上半年;客氣的第六氣是太陰濕土,主管下半年。這樣又形成以下情況:
初之氣:主氣厥陰風木,客氣少陽相火——大寒-春分(2024年1月20日-2024年3月19日)
二之氣:主氣少陰君火,客氣陽明燥金——春分-小滿(2024年3月20日-2024年5月19日)
三之氣: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太陽寒水——小滿-大暑(2024年5月20日-2024年7月21日)
四之氣:主氣太陰濕土,客氣厥陰風木——大暑-秋分(2024年7月22日-2024年9月21日)
五之氣:主氣陽明燥金,客氣少陰君火——秋分-小雪(2024年9月22日-2024年11月21日)
終之氣:主氣太陽寒水,客氣太陰濕土——小雪-大寒(2024年11月22日-2025年1月20日)
根據2024年甲辰年司天和在泉特點,可以知道上半年氣候偏寒冷,下半年氣候偏濕。
這種情況下,主氣的初之氣厥陰風木與二之氣少陰君火都被寒氣所郁住,無法正常透發,出現應溫不溫,應熱不熱的氣候特點,自然界生物生長現象也相對緩慢,不活躍。
但是運氣學是動態平衡的,不是機械的,有「郁」就有「發」,被郁住的火透發的時間,大致在五之氣,就是秋分至小雪,農歷8月下旬到10月上旬這段時間,那時可能會出現較熱的氣候及相應物候現象。
歲運(中運/大運):土運太過
2024五運的變化
五運是描述年份五行的順序和循環變化,分別是金、木、水、火、土。2024年是甲辰年,屬于陽木,即五運的第二位,代表著蓬勃的生長和發展。陽木的特性是旺盛、向上的,具有創新和進取的精神。因此,在2024年,我們可以預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取得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與新技術和創新密切相關的領域。
多風多濕,少熱少燥,多濕多水,少燥少風,多水多火。由此可見,2024 年是個多雨的年份,特別是夏季,多濕多水,濕土風木,雨水較多,且有小風。
2024六氣的變化
六氣是描述年份六十甲子的變化,分別是太陽、太陰、厲害、廉貞、太白、天芮。2024年的六氣順序是太陰、厲害、廉貞、太白、天芮、太陽。每一個六氣都有不同的特征和象征意義。太陰是陰柔的力量,代表著品質和修養。厲害是陰陽交合的時刻,象征著陽剛與陰柔和諧共處。廉貞代表正義和公平,是倡導良好品質的力量。太白象征智慧和聰明才智,是追求卓越的力量。天芮代表仁愛和人道主義,是追求和平的力量。太陽象征著希望和光明,是積極向上的力量。
根據今年運氣特點,選用陳無擇前輩《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的靜順湯調理:
原方:茯苓、木瓜、炮附子、牛膝、干姜、炙甘草、訶子、防風 。
使用建議:在不同時段,出現不同癥狀表現,加減使用參考方。沒有醫師辨證指導,自己禁止內服;外用,可以煎水泡腳、泡澡,磨粉做成香囊。
除了外用靜順湯,還可以借助針刺、導引、推拿背腧穴等方法調理身體,推薦針刺方法,其他方式注意具體辨證和度的問題。
全年養生要遵守以下原則:
①飲食不要寒涼、甜膩、辛辣;飲酒要適量。
②起居有規律,不要熬夜,睡好覺,是最補的,同時適當運動。
③情緒平穩,不要過于激動、恐懼、焦慮。
④身體有不適,及時處理,不要拖延,早發現早處理。
七篇大論中在預測病害因素指導下的養生理論,堪為古籍中最完備者。中國古代,從《左傳》以降就認為天年是一百二十歲:“上壽百二十年,中壽百歲,下壽八十。”《靈樞·天年》、《靈樞·五色》皆以百歲為中壽。《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之“度百歲乃去”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此天壽為一百二十歲是兩個六十甲子周期,故他在《玄珠密語·序》中道:“此者是人能順天之五行六氣者,可盡天年一百二十歲矣。”既是如此,養生首要的就是遵循五運六氣的規律。人與天地相應,與天地同元同息同化,就要按五運六氣“順天時,善天和”來養生。對此,七篇大論中的養生,遠比象陰陽、法四時、應五臟、避八風等論述更為深刻系統。在中國古代養生理論中,有主動說,如循《易經》“天行健”之論,有《呂氏春秋》的“流水不腐”及清代顏元的“養身莫善于習動”之論;有靜養說,如漢代桓譚的“人生如燃燭”的節耗之論;也有動靜和諧之說,如《內經》言“能動能靜,解以長生”;還有講生命在于激蕩者,如《易·大壯·象》之“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系辭上》“鼓之舞之以盡神”。古代養生還重視順天避邪和食養等。五運六氣之論養生,則是在天人合一觀的指導下,以順應五運六氣的節奏和框架下,建立起應時宜地的防災避邪的理論系統。根據氣化理論更強調“動”,《素問·六微旨大論》言:“成敗倚伏生乎動”,所應避之“邪”就更為豐富,不僅包括五運六氣之太過不及、生氣、殺氣、勝氣、復氣、毒氣等,還包括非其時有其氣、非其位則邪等。《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論述了地理環境與壽命的關系。
論及氣化和飲食及藥物關系時,《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了“久而增氣”之論,指出在人體對飲食和藥物代謝中,久用產生氣化慣性,可改變人體的反應機制,這一論斷不只在養生,也有指導用藥的意義。五運六氣的養生理論一再強調“神機”的作用。在運用五運六氣理論養生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圣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此語可謂五運六氣養生理論之總要。《素問·至真要大論》對比又進一步強調:“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從上可見五運六氣的“順時氣,善天和”的養生理論,具有豐富性和實踐性。王冰在《玄珠密語·序》中稱“可以修養五內,資益群生”,王冰又說他的祖師稱其為“本無之機,其來可見,其往可追。”以此說,五運六氣養生理論確實是值得大力弘揚的民族文化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