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正月十五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元宵節,在正月十五也有許多的習俗,而這些習俗有的人們卻不是很了解,那么正月十五有什么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元宵節的由來介紹簡短,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元宵節的演變
在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讓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自此,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民間,元宵節又做火把節。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據說元宵賞燈始于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這種說法源于佛教說。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俗三百題》寫道:“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于正月十五張燈有關系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跡。
首先是逛燈會、猜燈謎,這算比較傳統的活動了。它也因此被叫做“燈節”,在燈會上,大家觀看各式彩燈,有些地方還會有燈謎給來參觀的人猜,通常兩項活動都是一同進行的。走到街道上也會看的舞龍舞獅子的,每逢元宵節逛花燈之際,總會有扮成獅子或龍的人來表演,舞獅通常由獅頭獅尾兩人配合即可完成表演,而舞龍則需要一大隊人馬,這種形式可以為節日增加熱鬧的氛圍。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