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不可以進行清潔清洗類的活動,否則會錢財遺失外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年初一為什么不能回娘家,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大年初一為什么不能回娘家
民俗里有大年初一這一天已嫁的女兒回娘家過年,會把娘家吃窮的說法,其實目的是告誡女兒嫁人了就要以夫家為重,但現在這個做法隨著時代進步已經逐漸被取消了。
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個節日,早在過年之前就會開始進行持續好幾天的忙年,年后也要將這個節日氣氛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春節是大家團聚的日子,一家人會聚集在一起過節,如果老人有好幾個孩子,那么過年的人數可能要達到十幾、二十幾人。但在以前,這個團聚的人里面是不歡迎已經嫁人的女兒回來的。
民間認為在大年初一這一天,已經嫁人的女兒回家過年會把家里吃窮,不允許女兒在家里過年。這自然是沒有根據的說法,其實按照當時的社會情況分析,之所以不讓已婚的女兒在大年初一回家,是為了告誡女兒既然已經嫁人,就要以丈夫家為重。加上過年婆家會有很多親戚要來,作為媳婦要陪著丈夫公婆進行招待。
但現在隨著社會進步,在男女平等的社會環境里,過年真正的成為了一家人的節日,已嫁的女兒也會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過年。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老一輩的思想觀念中,認為出嫁了的女兒就是夫家的人了,在大年初一闔家團圓的日子里,自然是要與老人聚在一起。而對于娘家人來說,已婚的女兒是外姓人,若是初一回娘家會使得家中福氣減少帶走娘家兄弟的財氣和好運氣,因此而倒霉,所以有初一不能回娘家的說法。但是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只要尋求正確的化解方法,是可以舉家團圓、和和美美的。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餃子古代叫“嬌耳”,民間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東漢末年,災害嚴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爛耳朵病。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看見瘟疫流行,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人們舍藥治病,救活了很多窮人。
張仲景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燉,燉好后,把它們撈起來,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樣的東西,下鍋煮好后,分給病人吃。人們叫這種東西為“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再喝下一碗湯,便兩耳發熱熱血沸騰,不久爛耳朵病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邊慶祝新年,邊慶祝爛耳朵的康復痊愈,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了過年的食物,在大年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后來才稱其為“餃子”。
餃子
山東是典型的北方省份,過春節的習俗也比較有代表性。有人說,從山東的過年習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過年的。山東人有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這絕對是家家戶戶春節期間不能少的東西。就山東各地而言,沒有太大差距,濟南人大年初一吃餃子,其余的十六個地市也是如此。
五福粥
大年初一如果不是吃除夕剩下的菜,也有的地方吃五福粥,里面有芋艿、白米、紅棗、豆腐、豇豆意思是“五福”降臨,那么為什么吃除夕剩下的菜呢?因為它帶有“連年有余”的吉祥意境哦!
年糕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眾,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雞湯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后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后,把“蠟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歷,才把陰歷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 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于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 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 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