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春節(jié)活動有哪些:拜年
拜年是人們過年時辭舊迎新的一種賀歲方式,在正月初一一大早人們就從被窩里爬起來了,帶上小朋友穿上新衣向家里的長輩拜年祝福老人福壽綿長,吉祥康泰。然后長輩送出紅包也是希望晚輩健康成長一年又一年的意思。古時候拜年還要磕頭向長輩問好,現(xiàn)在已經(jīng)簡化了很多,只要說上一些過節(jié)的吉祥話就好了。一般來說初一是不出門的,只向家里的長輩拜年。到了初二人們才開始浩浩蕩蕩的走親戚拜年了,一直到初十拜年走親戚的活動才逐漸到尾聲。折騰了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家里的小朋友估計是賺的盆滿缽滿了,紅包肯定沒少拿。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qū)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吉祥如意。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弊謥肀磉_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 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弊?,利用 “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年畫,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 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chǎn)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xiàn)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后發(fā)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jié)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 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里吃,團圓的主題是一直以來都不曾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