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風俗介紹:燒雨龍
燒雨龍是中國南方地區特別流行的一種雨水節俗。在這個節慶時期,人們會制造出一個巨大的雨龍,這個雨龍由竹子和布料制成,在雨水來臨之前,人們將其燃燒,以祈求下雨天。燒雨龍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在雨龍周圍跳舞,打鼓,敲鑼,高呼聲音,希望能夠吸引神仙下雨,讓土地呈現出綠色的景象,并為明年的莊稼的好收成帶來好運。
踏青在中國許多地區都是雨水節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節慶時期,人們通常會前往野外,進行野餐和踏青活動。這個節慶的活動,通常發生在雨水來臨之前的幾天里,是一種開啟春天的儀式。在進行踏青時期,人們可以結識新朋友、拜訪老朋友、享受美食和感受現代氣息。
雨水之后的天氣比較潮濕,容易引發人們關節疼痛。因而在雨水節期間,人們習慣進行一些有關經脈活血的活動,以保持身體健康狀況。在一些南方地區,人們會在雨水期間進行睡眠療法,即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開燈,閉著眼睛,感受自己的脈搏和心跳,強化體內正氣和陽氣。
在一些地方,雨水也是女性涂胭脂的時候,這是一種追求美麗的文化習俗,新娘在婚禮之前要涂胭脂,因為雨水期間出生的女孩會更漂亮。因此,在這個節慶的日子里,女性會選擇涂胭脂,以祈求自己更加美麗。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雨水墻紙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雨水"過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
雨水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歷2月18-20日),節氣時段為雨水日起,到驚蟄日前(公歷3月4-5日)結束。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并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并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后氣溫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