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論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恰好是應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制勝法寶,重新認識和審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制勝法寶,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也就有了深遠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對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性的思考
摘 要: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東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密切,但東方主義對中國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即使在當代西方國家的文學寫作、媒體報道等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評判中國。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恰好是應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制勝法寶,重新認識和審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制勝法寶,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也就有了深遠的意義。《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一書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和世界對話,要走向世界,必須先和自己精英的傳統文化對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發展和變革的根基。
一、東方主義的束縛
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地球的彼岸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整個地球成了一個大村子――地球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人們生活在這個大熔爐中,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經受了經濟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等浪潮的席卷。所有國家之間并不是封閉孤立地存在著,而是由經濟、文化、政治、旅游、醫療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劇增緊緊聯系在一起。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人們在跨文化語境的交流下出現了“優劣之分”,出現了等級分化。東西方國家對話的不平等尤為突出,“東方主義”學說便是在這樣一張“舒適”的溫床中萌芽、生長。
東方主義首先以東、西方二元對立作為一種分析和看待世界的傳統,成為不少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和潛在意識,隨后又開始制約著西方對東方的認識和想象。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更是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好奇,不乏有西方作家、學者、旅行家紛紛來到中國。他們由于受到“東方主義”根深蒂固的影響,在跨文化語境交流中對中國的形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歪曲甚至丑化。各種以中國為題材的英語小說或是將古老的中國“妖魔化”,或是“烏托邦”化,都沒能給中國一個較為真實的寫照。東方主義對中國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即使在當代西方國家的文學寫作、媒體報道等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評判中國。
東方主義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許多英語文學創作者、西方媒體等都紛紛落入其窠臼,對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和中國人自己眼中的形象相去甚遠。例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國策“計劃生育”,在我們看來計劃生育直接的效果便是減少人口負擔,有利于經濟乃至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西方人不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經由各大媒體小報稱“中國在對人的生育權利進行約束,剝奪人權”。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那么對于西方強加給我們的“東方主義”,我們應當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擊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二、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品評希爾的三部曲
《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主要以當代著名英國作家賈斯汀?希爾的三部中國題材作品《黃河》、《品夢茶館》和《天堂過客》作為研究對象,以東方主義理論和跨文化視野審視作品,以作家希爾對中國文化認識發展為主線統攬全書,展開論述。張教授指出:在希爾的三部作品中,“《黃河》以西方人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文化,以西方文化的標準來批判中國文化中的弊端與不足,希望中國能夠吸收西方文化精髓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但其作品中充滿了文化誤讀,以為破敗的運城就是中國文化破敗的象征。從《品夢茶館》到《天堂過客》,希爾試圖融入中國社會和文化之中,對中國文化已經由俯視的角度變為平視的角度,由淺嘗輒止式的定論轉向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深刻領悟。希爾儼然以一個中國人的口吻在向西方講述中國故事,使自己體會到中國文化的本質,進而使西方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同時希望中國在吸收、包容西方文化的同時可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身份。這種變換視角的方法體現了希爾在跨文化對話中開放與虛心的態度。從《黃河》、《品夢茶館》到《天堂過客》,完成了他對中國文化由“俯視”、“分析”到“領悟”的過程。
從1997年出版的《黃河》到2001年的《品夢茶館》,再到2004年的《天堂過客》,希爾對待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態度逐漸地、一步一步地由疏遠到親近、由排斥到融入,最后超越了東方主義話語框架,其作品的主題也逐漸得到深化。《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以三部作品為序列,以東方主義問題為經緯,系統深刻地剖析了希爾對中國的認識發展過程。該著從大處著眼,將希爾的三部作品置于歷史與環境的大背景中進行研究,沒有僅僅就希爾及作品進行剖析,而是將研究延伸到了西方作家眼中的中國形象的大話題中。
在《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一書中,張喜華教授在仔細研讀希爾作品三部曲后――特別是在《品夢茶館》小說中分析總結了賈斯汀?希爾給我們的啟示:要和世界對話,要走向世界,必須先和自己精英的傳統文化對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發展和變革的根基。的確如此,中國傳統的精英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根基,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要小心謹慎地拋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把最好、最燦爛的優秀文化發揚于世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東方主義”。
20世紀70年代中國撥亂反正之后開始的改革開放的宗旨是通過改革和開放發展經濟,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一場變革特別像潘多拉的盒子,充滿各種誘惑、不穩定的變化和希望。我們的前輩們在改革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時進行調整。初嘗改革滋味兒的中國將西方社會用時200年的現代化進程壓縮在30年內,由于改革實踐過于快速,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我們看到了改革帶來了物質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改革開放給文化和精神層面帶來了巨大沖擊。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觀念與西方文化、西方意識形態來了一場正面的交鋒,社會變革面臨著來自自身和外界的挑戰,由此也引發了精神上的焦慮、困惑和思索。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態
改革開放中,我們接受了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導,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建樹;我們用批判性的思維借鑒西方經濟發展模式,開辟了屬于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功脫掉了計劃經濟模式的枷鎖,人們的生活質量穩步提高。伴隨著西方科技浪潮一起來到中國的還有西方的文化,它們以節假日、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不同形式進入我們的主流文化中。在東西方文化較量這一場戰爭中,中國的傳統精英文化面臨流失甚至消失殆盡的威脅。《品夢茶館》中方太太日日夜夜吟唱京劇的舞臺只能局限在小小的一方陽臺,曲高和寡的她沒有聆聽者恰好表現了傳統文化的流失現象。出現這一情況是為什么呢?我們太過于注重發展,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理所當然地認為發展搞好了一起都好了,其實這是一種相當錯誤的觀點。沒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沒有自己的特色,一切成果的取得在別人眼里看來都是在機械地模仿,顯得滑稽可笑。“中國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同時也迷失了一些本應該屬于中國的文化特色。忘記傳統和歷史意味著喪失發展的源泉與活力。無視傳統、拋棄傳統,一味追求發財致富,勢必導致文化缺失和精神空虛,而改革中的人則會如同風雨中的一葉小舟,缺失根基,精神將會被擱置在無邊的荒原。”《品夢茶館》中桃子一味追逐西方文化,當母親在唱京劇時,她聽著流行歌曲進行抵觸。完全拋棄傳統文化的她最終成為西方文化下的犧牲者,她最終選擇回歸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寧靜土地。潘胖子追求西方文化中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物質富裕了形成“拜金主義”,但是缺失文化根基的他精神空虛不堪,心靈游走在無邊的荒原上。而主人翁大山卻是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化身,面對市場經濟他思想開放積極,成為一代弄潮兒。物質財富得到滿足后的他開始尋找自己的精神歸屬地――確立自己的中國文化身份,在前行中不忘記自己的文化之根。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論文p副標題e
淺談企業管理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摘 要】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是東方文明古國,千百年來傳統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糅合為中華民族的興盛有著關鍵性意義。時代的發展為了中國注入了新鮮血液,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思想內涵更是為現代企業管理實踐增添了許多啟發價值,以此來推動企業自身的發展。
【關鍵詞】企業管理 傳統文化 重要性
自從我國加入WTO后,隨之擴大的則是企業競爭對象,競爭難度也越來越激烈。在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下,中國企業通過學習國外企業先進管理思想和技術手段逐漸實現了本土化到現代化的轉變。煙葉復烤企業正面臨著機遇及挑戰,但如果對國外的管理思想和經驗完全照搬,沒有自身實質性內容,是根本不能滿足未來發展需求的,難以在市場中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了深邃的戰略和管理思想,現代企業應充分借鑒本土優質文化,尤其是煙草企業,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必須充分應用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將企業推向國際化。下面對其傳統文化在企業中的應用闡述如下:
一 “以和為貴”注重人員協調
儒家常常奉行中庸思想,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曾說道:“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儒家文化反對走極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際關系處理上還說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國家人倫關系的五個“達道”是強調和諧的前提,分別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個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倫關系。如果將“和為貴”的傳統文化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企業中管理者與職工、職工與職工、企業與環境的關系都可系統地協調。首先協調管理者與職工的關系;“和”則象征著和諧統一,也是中庸觀所提倡的,因此在企業人員素質和人才觀方面,儒家深信每個人都具有價值之源,都具有踐履能力和價值自覺。在同職工關系上,管理者要將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貫徹到底,關心職工的工作生活,搞好獎懲措施,則是“愛人”,經常與職工互動,解職工之憂,幫職工之難,則是“敬人”。從而職工也會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從領導,關心企業發展,管理者和職工關系融洽。其次協調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質與量的辯證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從“中庸”思想中體現了出來,企業的質與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觀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技術、人文等各個方面,如果企業管理中在管理過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則要學著去適應它、改造它,以此來取得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統一和諧。像企業生產元素供應商和競爭者,可稱作外部微觀環境,企業要將它們看成利益共同體,也是實現經營目標的直接對象,雙方應和諧相處,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而不是無意義競爭。“中庸”思想中的“和,乃生存之道”正是如此。
二 “以義為先”重視社會效益
儒家文化的實質還具有道義文化和倫理文化,通過“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和厲害沖突。從而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和“以義為先”的價值觀不謀而合。以義為先的經營之道其深層含義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追求利潤是本能,只有利潤充足,企業才能繼續朝著預期目標前進,但企業也不能脫離社會單獨存貨,屬于社會組成中的一部分,因此,奉行“以義為先”的價值觀念是企業追求利潤的前提。孟子也曾說過,如果給予我的物質不含道義,就算是把整個天下給饋贈于我,我都不會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蘊含道義,即便一小文錢我都會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認為,追求道義和追求富貴兩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則是該如何趨勢矛盾。中國封建經濟社會的企業主代表都會用“儒商”來形容,當今許多企業主讓他人這樣稱呼自己。所謂儒商用最直白的語言來形容是不取不義之財,將商業道德擺在首位。但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常常出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現象,這時企業管理者在注重社會效益的不同,積極貫徹“以義為先”,為獲取企業長遠效益做好鋪墊。在關注公眾利益上基礎上及爭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則和儒家的義利觀不謀而合,儒與商的結合才是將企業往更高的戰略高度上推進。
三 “誠實守信”樹立良好信譽
宋儒周敦頤在《通書》中寫道:“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誠信也可以為商業獲得信譽,贏得口碑,招攬更多顧客,實現更大利益。“誠信之道”在企業管理中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作用:首先,貸款信譽和減少融資成本都和企業自身良好的誠信信譽息息相關,融資者或貸款者可以利用自身良好可靠的誠信信譽來籌集資金,以此來擴大資源配置空間,加大投資力度,推動企業前進。其次良好的誠信信譽可以檢驗企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減少企業負擔,加快企業經濟良性循環。如果企業和競爭合作者中奉行“誠信之道”,就會避免各種經濟糾紛,合作方法經濟效益都能理想化。所以,可以說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內在要求則是良好的企業信用,也是其生存發展之道。
四、“自主創新”實現超越自我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夠促進企業發展,實現長興不衰。創新不僅體現在方法,而且還體現在理論、產品、管理及制度等方面創新,只有對各個方面進行創新,才能夠超越自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對于企業而言,常用的思維方式主要有逆向思維、質疑意思、標新思維及發散思維等,聯合縫隙思維與延伸思維等多種方式,不斷累計經驗,進而創造出符合自己企業的方法。就拿煙葉復烤生產來說,應對復烤工藝、復烤方法進行創新,只有不斷探索,創新與別人不同的復烤工藝是當前較為重要的任務。
五、結束語
總之,在現實生活中優秀傳統文化無處不在,可以說滲透到各個方面,現代企業在經營國管理會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問題接觸,人們在處事行為,價值取向中多多少少都會傾向于傳統文化。因此,現代企業在管理中應多吸取優秀傳統文化,并與西方管理理論結合,來探索出和中國國情相謀和的管理措施,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劉琳琳.論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的關系[J].企業家天地:中旬刊,,(1):78-79.
[2]楊柳.論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0,(23):39-39.
[3]秦珊珊.論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的關系[J].企業家天地(中旬刊),,(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