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四個節(jié)氣,是農耕的重要時節(ji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幾乎相等。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4節(jié)氣中的春分的由來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歡!
24節(jié)氣中的春分的由來是什么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節(jié)氣,東亞大槽明顯減弱,西風帶槽脊活動明顯增多,蒙古到東北地區(qū)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fā)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qū)多大風和揚沙天氣。當長波槽東移,受冷暖氣團交匯影響,會出現連續(xù)陰雨的天氣。所以春分時間大家要多注意保暖。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的春季少雨的地區(qū)要抓緊春灌,澆水施肥,注意防御晚霜凍害,南方仍需繼續(xù)搞好排澇防漬的工作。江南早稻和江淮地區(qū)的早稻育秧工作已經開始。早春天氣冷暖變化比較頻繁,要注意在冷空氣來臨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要早點播種。根據天氣的情況,爭取播種后有一星期左右的晴天,以保護幼苗。
每年公歷3月20日左右,太陽位于黃經0°(春分點)時,為春分。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fā)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
1、立春蛋
據說,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tǒng),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來臨。后來漸漸演變?yōu)橐环N祈求好運的傳統(tǒng)。
2、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節(jié)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3、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對于這個“分”其實有多重含義。首先,其分的是晝夜。農諺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在春分節(jié)氣這天,白天和黑夜分別都是12個小時了。這一點在農歷書中也有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第二個含有則是把春季一分為二。古人把立春和立夏這個期間劃分為春季,其中整整是90天,而春分正好在立春、雨水、驚蟄三節(jié)之后,每個節(jié)氣都恰好是15天,三個節(jié)正好45天,這樣正好是春季的一半,所以春分也有平分春天這個意思。
春分節(jié)氣到了,氣溫也開始明顯上升了,在北方的天氣已經變暖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在很多地區(qū)還流傳著“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農諺。并且這個時候也是播種的好時節(jié),在民間還流傳著“驚蟄到春分,下種莫放松”、“春分種子普遍搶,有田種在春分前”等等老諺語。
春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四個節(jié)氣,是農耕的重要時節(ji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太陽達到黃經0度,于每年公歷3月19~22日交節(jié)。“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三候
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