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理發寓意什么
1、福星高照行大運
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2、取吉利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龍抬頭是古代人民對節氣的稱呼,龍抬頭代表者春季來臨,萬物復蘇,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而在南方龍抬頭又被稱作踏青節。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二月二,龍抬頭”,恐怕是關于“二月二”的流行最廣泛的一句俗語了。“龍抬頭”是什么意思?若要追溯這句話最早的來歷,應該與古人對星辰運行的認識有關。
在古代,人們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斷季節,提醒農時,這在《禮記·月令》中有大量記載。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農歷二月二這天夜晚,“龍”的兩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抬頭”。
1、吃龍食: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則是“扶龍須”,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2、理發:二月二這天,理發店里特別忙。這一天人人都要理發。有“正月里不理發”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后,一個月都不會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人們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這天理發呢?傳說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
3、接姑娘: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在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
4、引龍:二月二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里放著銅錢,提上水后邊走邊灑,到家后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引錢龍時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
5、祭社: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1)出嫁女兒,忌在娘家過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之日不能回娘家的原由,主要是在古代因為小媳婦新婚后,到二月初二的時候便不能住在娘家了,而婆家人為了讓小媳婦早日回婆家而流傳出來的俗話。演變到后來,若是小媳婦一直在娘家住,婆家人會在二月初一就把小媳婦接回家去。按照舊社會的風俗,剛新婚的小媳婦年前年后都必須在婆家伺候公婆與丈夫,到了正月十六以后的日子可以暫時回娘家住,當作是休息日,但只能住到正月底,過了正月必須回家。因為二月二以后就是民間的春耕了,還得下地干活。
(2)忌在娘家分娩
在古代重男輕女的社會思想下,在古人看來,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就等于是男方的人。而婦女生小孩肯定是要見血的,產后還會有一些惡露排出體外,所以在古人看來是非常污穢的事。女人回娘家生小孩等于把“霉運”帶回家,而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是等于把好運帶回家的,與之相沖,所以婦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不動針線,不用剪刀
在我國古代,龍被古人看作是神圣的象征。“龍頭銜”這天因此多了些禁忌,以防傷害到蒼龍,影響全年的運氣。婦女們在這一天是禁動動針線和剪刀的,因為蒼龍在這一天會抬頭觀天下,使用帶針帶利刃的東西會刺傷龍眼。而在婦女起床的時候,嘴里一般都會念叨這么一句“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4)忌說“吃醋”
在我國中原諸省的方言中,因為“吃醋”都被看作是“妒忌”層面的含義,到了二月二因為本身這個節日就是喜慶的,所以當時人怕小心眼兒影響吉利,于是就把“忌諱”叫做“醋”,而用忌諱就是吃醋的意思。
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油炸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
春餅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過二月二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于清代,餅內卷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卜、豆芽等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