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為什么要理發
“二月二剃龍頭”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云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愿望。
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
都知道“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
1、餃子(食龍耳)
餃子是中國北方最好的美食之一,不接受反駁!無論北方人走到哪兒,最難忘的就是餃子,而且最難忘的是母親包的。思鄉有時吃頓餃子會化解很多愁。北方的農村重大節日都要吃餃子的,二月二也不除外的。“好吃不如餃子”這話不是隨便說說的。這餃子有很多形狀,元寶形的、耳朵形的,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2、炸油糕(食龍膽)
北京、天津等地:有二月二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這個小米可不是那種普通的我們見到小米,是那種糯小米,一般用來做年糕和面食中包上做蒸包。
3、春餅(咬龍鱗)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過二月二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于清代,餅內卷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卜、豆芽等蔬菜。
4、麻花(啃龍骨)
這個是河北地區的風俗,相傳很久以前,河北大營一帶毒蝎橫行,人們為了詛咒這個毒蝎,就在每年陰歷二月二,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蝎尾狀,油炸后吃掉,稱之為"咬蝎尾",久而久之,這種"蝎尾"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謂之“啃龍骨”。
5、山東地區:面旗子
農歷二月二,山東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傳統習俗。發面之后,然后再跟搟面條一樣,搟成面,用刀切成菱形,跟旗子一樣。我小時在農村時,我母親做得會加雞蛋,顏色黃金色,一般是用沙子炒或者直接放大鍋中炒。小時候最愛的食品之一,嘎嘣脆,又不硬,香。可惜很多年沒吃到了,一直在外地。
普通百姓家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改善伙食,每天飯菜都要見點肉,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初一吃餃子,破五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過,年也過了,節也過了,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個豬頭,這豬頭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龍王是管降雨的,所以農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后來,“二月二”吃豬頭肉的習俗就保留了下來,成了吉祥的象征。
“龍抬頭”這天南北各地的風俗食物不盡相同,“北喜面南喜米”的習慣依舊不變。北方以卷春餅、吃餃子等面食為主,而在南方,米飯、咸粥等稻谷類食物成了桌上的主角。
這天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吃豬頭叫吃“龍頭”,吃餃子叫吃“龍耳”,吃餛飩叫吃“龍眼”,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炸糕叫吃“龍膽”,吃黏糕叫吃“龍腰”,吃菜團子叫吃“龍蛋”,吃米飯叫吃“龍子”。
在之前的時候,我國北方部分地方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發、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面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我國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與“龍”相關的名字,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都是與龍有關的事物,有著美好的寓意存在。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龍抬頭,一種說法是指東方青龍七宿的角宿在傍晚剛剛露出地面,龍剛剛露出角,所以叫做龍抬頭。當然日期是不太準的。但是大概取那個意思吧二月二十農歷時間,一般在公歷三月多。這個時候,晚上東方的青龍七宿,剛剛露出地面,漸漸的過幾個月后,龍身完全露出。
所以開始只是露出角的時候,叫做龍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