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由赤道繼續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于黑夜,南半球與之相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分節氣有哪些風俗,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春分節氣有哪些風俗
春分的民間風俗有放風箏、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立蛋等。
1、放風箏:春分期間,人們紛紛踏青春游,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在古代,春分時還有簪花喝酒習俗。古時的風箏大多用絹或紙做成鷹的形狀,因此風箏又稱為“紙鷂”、“紙鳶”。
2、吃春菜:春分有吃春菜的風俗,春菜是春天的蔬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之為“春碧蒿”。春分那天,大家都會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所謂“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3、送春牛:春分有送春牛的習俗,春牛圖實際送的是印上全年農歷節氣的二開紅紙或黃紙,再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就叫“春牛圖”。一般都是能言擅唱歌者去送,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俗語,說得主人樂意給錢為止。
4、粘雀子嘴:春分這一天有吃湯圓的習俗,還要把十多個或二三十個不包心的湯圓煮好,用細竹叉扦好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5、立蛋:春分立蛋是中國春分時的傳統習俗,這個小游戲在中國已經玩了四千多年了,據說春分這天受地球引力影響,雞蛋是最容易立起來的。
在日期上一般是于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左右,最多相差一兩天,此時太陽位于黃經0°,也就是春分點。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在古代又被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等等。
《明史·歷一》中曾記載:“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舊時還將春分劃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該時令前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出閃電。
這是個鍛煉的季節,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運動就要從頭開始,保持健康的體魄才能集中精力投入工作。
民間有“春困秋乏”的俗語,為什么在春天會發困呢,因為此時春光明媚,陽光暖洋洋的,長時間空閑著就會想睡覺,缺乏精神,因此要及時補充營養,尤其是提神醒腦的食物。
要多吃蔬菜與水果,補充維生素,例如芥菜、豆芽和蘿卜等,對身體都很有益處。同時要注意防寒保暖,警惕倒春寒現象,持續陰雨低溫容易感冒,需隨身攜帶厚外套。
有關春分的諺語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描寫晝夜等長的:“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第二類是預測后期天氣的:“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春分日不暖,秋分日不涼”、“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西風多陰雨”、“春分早報西南風,臺風蟲害有一宗。”
各地農諺對春分有不同的說法: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山東有“春分日植樹木,是日晴,則萬物不成”;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廣東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
廣西有“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春分雨多,有利春播”;四川有“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湖南有“春分種菜,大暑摘瓜”;安徽有“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等等。
春分這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于黑夜,南半球與之相反。
春分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
春分的由來現在是太陽黃經達0度為春分節氣,每年公歷3月19-22日交節。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