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迎財神的來歷注意事項
農歷正月初五一直有著“迎財神”的習俗,盛行于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接的這位“財神”多指趙公明。因其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于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他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傳說中,趙公明常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在舊時人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搶在前頭迎接他。舊時,一般商店除夕做完生意便放年假,至初五接過財神,才開門營業,稱為開頭盤。許多家庭也會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于家中置辦酒席,目的是為財神恭賀誕辰,迎接財神的到來。
在人們接財神的時候供品除了一些新鮮的果蔬、甜點小食,人們認為還要有羊頭和鯉魚,因為供羊頭有“吉祥”的意思,而供鯉魚則是因為“魚”與“余”諧音,意頭較為吉利。人們相信不管是經商的商人還是普通工作者,但凡能夠得到財神顯靈,發財致富就會容易很多。所以能夠看到許多人們會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左右打開大門和窗戶,然后燃香放鞭炮、煙花等,以向財神表示自己的歡迎,從而得到財神的祝福。
大年初五迎財神的注意事項一定要記住,可以在家中的神位前或客廳擺好香案。吉時打開大門,點燃香燭、焚化元寶,向著神案一字一字口念疏文,讀畢,手持五枝檀香出大門外,向正西方三拜奉請,在心中默念,邀請財神與你一起回家,接著緩步返家,將疏文連同紙錢焚化于香爐內決不可焚化在地面上。熄滅燭火,收好供品、香爐,關好大門,便完成了接財神之儀式,才能繼續其他的事情。
除夕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此時也是讓孩子了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
除夕就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重要的節日。因為即將迎來新年,所以除夕也有除舊迎新的意思。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這個夜晚時值年尾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夕夜不僅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家戶戶關門慶祝,還是闔家團圓,互相傾訴這一年的所見所聞,祭祀先祖和神明的節日。
除夕別稱是除夜、歲除,大年夜,除夕在古代又有歲除、歲暮、歲盡、暮歲、年關的別稱。是時值每年農歷新年的前一個晚上。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民間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家家戶戶都會清掃打掃干凈,準備迎接新的一年。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
3、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并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
4、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5、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6、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7、壓歲錢
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晚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