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舞龍燈的傳說
相傳很古的時候,世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有一年,天下突然災難降臨,在很多的城內,洪水泛濫,淹沒了不少民房,溺死了許多百姓;在城外呢,卻發生了從來沒有過的干旱,田地開裂,陽春冒煙,弄得人們。真是活不下去了。有一條居住在一座大山里的青龍,心地非常善良。它看到天地間這樣的慘景,很可憐受苦受難的人們。它決定去上界打聽個究竟。
一天,狂風呼呼,大雨嘩嘩,青龍騰云駕霧去到上界。它揚身一變,變做個閻王模樣,假裝說有事要找玉帝便順利地。通過南天門。就這樣,青龍喬裝打扮,巧妙地撞過了一關又一關,在上界仔細打聽四處查訪,終于弄清了民間發生水災和旱災的原因:原來西天王母娘娘邀請玉帝赴宴;王帝很喜歡喝酒,連連喝了許多碗又香又可口的瓊漿,喝得酩酊大醉,天旋地轉。宴會后,玉帝回宮中辦事,照樣頭昏眼花,于是把雨簿寫錯了---本來應該是城內下三分雨,城外降五分雨。玉帝卻弄成了城內降五分雨,城外降三分雨。城內降雨五分,雨水太多;城外降雨三分,雨水太少。這樣,就弄得城內洪水濤濤,城外天干地裂了。青龍得知這個原因,便偷偷地溜到天宮里,改了雨簿:改成城內降雨三分城外降雨五分,這樣,世上又才慢慢地恢復了本來面目。玉帝酒醒后,也察覺自己點錯了雨簿,本想改正,又生怕眾臣說自己做事不慎重,說話不算數,只好將錯就錯。后來,玉帝突然發現了自己的雨簿被改動了,不由心中大怒:是誰膽大妄為,竟敢違背我的旨意,隨便改動雨簿?于是他便指令天兵天將到處追查,同時又派人下凡問去查訪。后來查出是青龍干的事,玉帝就指派他身邊的丞相下凡來懲治青龍。
丞相奉玉帝差遣來到凡間,找到了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天上玉帝派來的使者,不敢輕慢,立即擺出山珍海味款待丞相。飯后,皇帝和丞相在花園里下棋。不一會兒,只見丞相低著頭,打起鼾來。皇帝不敢驚動他,只好站在一旁伺候。又過了一會兒,丞相臉上豆大的汗珠一顆一顆地往下滴。皇帝有些奇怪:這時節是正月間天氣還有些寒涼,怎么丞相坐著竟汗流滿面呢?于是叫宮娥拿出扇子來給丞相扇涼。扇了一會兒,丞相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醒過來了,丞相感激他說:“謝謝你幫了我的大忙。”
“謝謝我?我幫了你什么大忙?”皇帝感到莫名其妙。
“嗯,你幫助我殺了青龍。”
“什么?我幫助你殺了青龍?”皇帝更是吃了一驚。
“是的。”
丞相這時才給皇帝解開了謎底。原來,丞相虛留了一個形體在花園里坐著,實體卻去與青龍交戰去了。丞相武藝雖然高強,但青龍也是修煉過的,雙方正在斗得非常緊張激烈、勝負難分的時候,皇帝的宮娥扇了陣風。就是這兒陣風襲擊著戰場,給丞相大大地助了威。頓時,精神大振,力氣倍增,廝殺了一陣,青龍抵敵不過,躲閃不開就被丞相斬殺。青龍被丞相斬殺以后,變作一只神鳥,整天在玉帝殿外啼叫,向玉帝喊冤。玉帝天天聽著,心中感到非常慚愧,自己寫錯了雨簿反而殺了青龍,覺得過意不去,便下書到人間要皇帝向老百姓傳令,要紀念為民造福的青龍。于是,每年正月,老百姓就用竹蔑扎成青龍,用紙、綢糊上,照著青龍的模樣,用彩筆描畫把紙龍繪得活靈活現,十分威武雄壯。到了正月十五(青龍被殺的日子),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敲鑼打鼓,扛著青龍游街串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歡欣鼓舞,以表示老百姓對青龍的感激和懷念。從此,每到正月間,就要耍龍,這個風俗,一直傳到現在。
1、賞花燈
賞花燈是老百姓過元宵節的一件樂事,也是至今仍廣為流傳的一項活動。關于元宵節賞花燈的由來,民間有許多說法,其中一個神話傳說甚是有趣。
2、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的經典民俗活動之一,也是我國獨特的節日文娛方式。燈謎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文人墨客,他們為了展現才華和閑來解悶兒,就制作出了“文義謎語”,他們一邊把酒推盞,一遍吟詩猜謎,極富情趣。
3、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元宵節習俗,山西是掛花燈,北京是上元燈會,廣東是偷生菜。而特色活動主要有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等。
1、出門不能丟東西
正月十五這天,很多人都出門去賞燈、觀月,人來人往的有人就渾水摸魚在其中。新的一年才剛剛開始,如果在正月丟東西,有的人就認為是把一整年的財運都給丟了,這一年都會過得不好,因此人們忌諱出門丟東西。
2、不能剪頭發
古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對于自己的身體頭發、皮膚等,人們是非常看重的。頭發也被人們看做是財運,平常沒關系,但是正月是不能理發的。人們還認為理發會“死舅舅”。
3、不能說臟話
正月是一個喜慶的月份,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份,老一輩的人講究一月份是很多神仙都在的月份。如果滿嘴臟話,就會讓人覺得小氣,不吉利,被神仙聽見了也不會去保佑這樣的人。因此,在正月不能講臟話。
4、民俗認為此日是天宮大帝的誕辰日,應以喜慶為主。元宵節當日,夫妻之間絕不能鬧矛盾,也盡量避免孩子哭鬧,以免給家庭帶來霉氣。
1、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過,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將做好的餡料切成塊,沾上水,放入裝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滾出來的,與南方的湯圓有一定的區別。
2、湯圓
南湯圓,北元宵。與北方不同,南方人過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湯圓的做法較元宵簡單,與包餃子類似,是將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放置1小時,揪一小團面捏成片,包入餡料搓圓即可。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于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陜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膩,對于由于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