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么是中國情人節
因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而且不輕易被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且古代有嚴格的禁夜制度。但在元宵節的這天晚上,各地都會制作花燈,街上人流如織,女子可以結伴出來游玩,為少女們提供了一個走出深閨、結識朋友、物色愛人、密約幽會的機會。元宵節自然就成了找對象的好時機,這也是元宵節為什么叫情人節的原因之一。
因為在古代女孩子幾乎是足不出戶的,但元宵節期間卻可以出門游玩,這個節日大大增加了青年男女找對象的幾率,所以也被稱為情人節。不過,元宵節僅僅是附帶情人節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節日的風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際上,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是三月三上巳節,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 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1、湯圓與“團圓”讀音相似,并且元宵往往就是歸家的游子再次離家的時候,于是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寄托了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意愿,希望年也能團團圓圓。
2、傳統的湯圓是糯米做皮,五谷雜糧做餡料,例如我們經常吃的花生、芝麻等。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則是希望新的一年能有個好收成,風調雨順。豐富的餡料,也寓意著財廣進,福氣滿滿。
3、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是月滿之時,在古代夜生活不像現在如此豐富,所以古代常有與家人賞月話閑聊的習慣。而白凈圓潤的湯圓如同天上的明月,所以古人對湯圓寄托了一家人能夠和和美美的意愿。
4、養生功效:御寒、補脾胃、益肺氣。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1、《正月十五夜》
(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3、《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