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可以穿紅衣服嗎
清明節掃墓,著裝一般會選擇樸素的顏色,掃墓時反而不宜穿大紅大綠的衣服,這種衣服與掃墓的氣氛不協調,還可能顯得對逝者不尊重,故而還是穿素色衣服比較適宜。另外,掃墓時往往要為墳墓培土、修繕勞作,如果穿得太多太繁雜,做起事情來可能會不夠靈活,動作別扭;加之墓地會有生長的酸棗樹木、葛針等等植物,很扎人,故而不宜穿很貴重的服裝。而當墳墓修繕結束,要擺上祭品,燃香,小輩要為亡故之人跪下磕頭,女性穿著一步裙類裙子也會很別扭,行動不方便。
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我國民間有清明節吃雞蛋、碰雞蛋的習俗,每到清明,總有幾個小朋友愿意碰雞蛋,碰雞蛋就是將兩個雞蛋對在一起,互相捏,看誰能把對方的雞蛋捏破。因為不能吃熱食,所以這個游戲成了小朋友們的最愛。倘若要探究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征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
清明“吃苦”能解熱
春天人們容易“上火”,所以春季在飲食方面我們應該有所注意,盡量避免食用荔枝、龍眼、榴蓮等性熱的水果,還要注意少吃咖喱、辣椒、胡椒、花椒等辛辣助火的食物。這些性熱的食物同時還有“發散”的作用,經常食用,會“損耗元氣”,導致氣虛,從而降低人體免疫力。特別是辛辣之物,多吃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還會對睡眠產生影響,對健康十分不利。
在春季要想“降火”,人們必須養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注意休息,多喝水或者清熱敗火的飲料,這樣可以使體內的“火氣”通過新陳代謝,從體液中排出體外。另外,味苦的食物有敗火的功效,可適當選食。醫學專家指出,味苦的食物中含有生物堿、類等物質,可以抗菌解毒、去火解暑、提神醒腦、緩解疲勞,對人身體大有好處。
苦味食物雖好,但卻不宜過量。苦味食物大多為寒涼之物,加之清明時節氣候多變,寒流仍時有關顧,如果此時多吃會引起胃痛、腹瀉;老年人和兒童大多脾胃虛弱,也不宜過多食用;另外,脾胃虛寒、大便溏泄的病人不宜吃寒性的苦味食品。
少吃竹筍,多吃銀耳
竹筍味道鮮美可口,清明時節又是竹筍上市的時候,很多人喜歡買來吃。但是,養生專家告訴我們,竹筍味美,但不宜多吃。中醫認為,竹筍性寒,滑利耗氣,多吃會使人氣虛。中醫還認為,竹筍屬于發物,有誘發慢性疾病的可能。《本草從新》對竹筍有這樣的記述:“虛人食筍,多致疾也。”就是說氣虛的病人吃了耗氣的竹筍會加重氣虛的癥狀,更加虛弱多病。醫學實驗也表明,吃筍可能引起咳嗽,從而誘發哮喘;此外,筍中含有的粗纖維不好消化,容易造成腸胃不適,甚至造成出血。所以,春節養生,最好少吃竹筍。
與竹筍不同,清明時節,我們可以多吃銀耳,銀耳性味甘平,有潤肺生津、柔肝降火之功效。據研究表明,銀耳營養十分豐富,且富含能促進肝臟蛋白質合成的多糖,甚至有防癌的奇效。
梨子
清明祭祖的時候人們都會帶一些水果祭祀,等到祭祀過后拿走吃掉。梨子是春季人們常吃的一種水果,它甘甜,營養豐富,耐儲存,但是不宜在清明節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梨”諧音“離”,有著分離之意 。如果把梨子當成祭祀的供品,吃掉就意味著先人“再次分離” ,很不吉利,所以這天最好不要吃梨,祭祀的供品里面也不要放梨子。
不吃空心和多籽的瓜果
清明時節也是一些春季水果開始上市的時候,這個時節的草莓和一些瓜果在市場上很常見,不過清明節吃多籽的水果和空心的水果顯得不合時宜,因為清明畢竟是祭祀的節日,而空心和多籽的水果在民間是禁止祭祀和擺供用的。
空心的瓜果這個季節大多是催熟的,營養和口感都很差,而且還有不好的寓意,所以清明記得不吃這樣催熟的瓜果。
不吃腌漬的食物
清明節講究“風清氣正”,腌漬的食物都是長期保存下來的,到了清明時節隨著溫度上升容易散發異味,而且這個時節吃陳放的食物也不合時宜,所以在講究發散的清明時節,最好不吃腌漬食物,而是多吃新鮮的時令食材。
清明節飲食該注意1:飲食規律,低鹽多蔬果
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相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以上這些同樣也是健康人群要注意的。
清明節飲食該注意2:清明養生“明前茶”
著名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清明時節養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俗話說“春眠不覺曉”,飲用“明前茶”則有提神醒腦之功,如李時珍所說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宜飲茶為單樅、鐵觀音、龍井和花茶等。此時節也是胃腸容易不適之時,近年人以三花奶沖普洱茶的方法來健腸胃,有胃病的人不妨一試。
清明節飲食該注意3:注意“病從口入”
而多變的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此時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腦膜炎等的多發季節,因而要認真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以及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尤為注意“病從口入”。
清明節飲食該注意4:忌食“發物”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鵪鶉、鵝肉、蚌肉、螺螄、雞蛋、韭菜、芫茜、萵筍、淮山、蘋果、橘、馬蹄、梨、桃、櫻桃等。養生的湯品宜紅蘿卜竹蔗水、胡椒煲豬肚、川芎白芷燉魚頭、韭菜滾狗肚魚、鮮土茯苓煲豬展、咸菜滾黃沙蜆、貓爪草煲豬瘦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