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個是在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整個節氣到來,就證明春季真的來臨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春分節氣養生注意事項,希望你喜歡。

春分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1、春分防病從細節做起
在中醫中,春分天氣狀態不穩定,早晚氣溫偏低,不但容易誘發年老體弱者和易犯病人群的病癥,對于長期處于高強度工作狀態和高壓力狀態下的“亞健康人群”,要注意防范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病”,建議市民這段時間里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如盡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可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如爬樓梯、跳繩等,運動時間不易太早。早起洗漱時可使用淡鹽水漱口,每天房間開窗通風的時間也不易太早,9時后較為適宜。
2、春分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據悉,關于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于提神去燥,除瘙癢等。而在每日的午餐,也適宜補充燉湯食品,如胡蘿卜排骨湯、白果烏雞湯等,既可補充人體在季節過渡中需要的水分,又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于增強人體抵抗力。
3、春分起居方面多留意
(1)保證室內空氣清新潔凈,減少呼吸系統疾病。
(2)經常消毒,殺死病毒,保持室內外衛生,角落和陰暗死角的污垢都要清掃干凈,并經常消毒,殺死病毒,減少傳染病的擴散。
(3)運動不宜太過激烈。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不久,外出運動鍛煉需要循序漸進,不可太過激烈,以免身體不適應。
4、應對春困有妙招
春分時節,“ 春困”的癥狀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每天午后,表現更為明顯。如果這種癥狀得不到緩解,會嚴重影響工作、學習的正常進行。
(1)午飯后稍微休息一會。在最困的時候,哪怕只是小睡十來分鐘,也可大大緩解疲憊。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午睡半小時,上班族 和學生,坐在椅子上打個盹也可。
(2)晚上做一些有助睡眠的“功課”。晚飯后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于身體的舒展和放松;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于入睡。
5、春分減衣不宜過早過多
春分時節,冰雪消融,草木復蘇,無論南方北方,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我國平均氣溫穩定在10C.但春分時節,乍暖還寒,日夜溫差仍較大,且不時有寒流侵襲,因此,公眾減衣不宜過早過多,以防著涼感冒。
1、夜臥早起
春分后陽氣升發,我們養生也要順應季節、天氣的變化,“夜臥早起”適當的進行舒緩、柔和的太極拳、八段錦等體育運動,可以舒展筋骨,通暢血脈,促進機體陽氣的升發。需要注意的是,春季運動一定要適度,不宜劇烈導致大汗淋漓,因為出汗過多會導致津液丟失,而損傷正氣。
2、靜坐養生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欲,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后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臟負荷減輕,腦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
3、散步
在春季散步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而且散步不限場合,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到街頭巷尾或者公園走一走,可以很快的消除疲勞。不僅有利于消除肌肉疲勞,還有利于消除眼部的疲勞。很多長壽的人秘訣之一就是堅持每天散步。
4、注意保持干燥
春雨綿綿,在這種天氣鍛煉很容易誘發濕疹、關節病。春季鍛煉祛濕首先要注意健身場地空氣流暢,環境濕度不宜過高;其次應該選擇具有較強的吸濕能力面料的運動服裝;如果運動出汗,應該及時擦干汗水,尤其是皮膚褶皺部位,如頸部、腋下、股溝等部位。
食物的陰陽互補
食物分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需要添加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涼;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菜肴,配上蛋類等滋陰食材,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多吃時令菜
每個季節都有符合其氣候條件而生長的時令菜,得天地之精氣,營養價值高。吃有養陽功效的韭菜,可增強人體脾胃之氣;豆芽、豆苗、萵苣等食材,有助于活化身體生長機能;而食用桑椹、櫻桃、草莓等營養豐富的晚春水果,則能潤肺生津,滋補養肝。
當然,除了注意膳食外,養生的關鍵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保持正常睡眠時間。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促進血液系統循環幫助維持機體平衡,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春分天氣狀態不穩定,早晚氣溫偏低,對于長期處于高強度工作狀態和高壓力狀態下的“亞健康人群”,要注意防范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病”。如盡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可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
時令蔬菜
食酸增甘以養脾氣
據悉,關于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于提神去燥,除瘙癢等。而在每日的午餐,也適宜補充燉湯食品,如胡蘿卜排骨湯、白果烏雞湯等,既可補充人體在季節過渡中需要的水分,又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于增強人體抵抗力。
注意養肝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春應于肝、夏應于心、長夏應于脾、秋應于肺、冬應于腎。春季是肝病的高發季節,需要注意養肝,協調肝的陰陽平衡。甘味食物能補肝益腎,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棗、桂圓等。而酒會傷肝,春季更不宜飲酒。泡點菊花茶、薄荷水能起到清除肝熱的作用,或是飲用電解質豐富的飲料,如寶礦力水特,也是春季的佳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