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夏至,接下來就是小暑節(jié)氣,這個節(jié)氣在夏天的節(jié)氣中可謂舉足輕重,因為是代表炎熱的開始,那么小暑是什么意思含義呢?想知道小暑的節(jié)氣含義,就來瞧瞧小編帶來的 小暑節(jié)氣的意思簡單說明小暑節(jié)氣的含義什么意思吧。

小暑節(jié)氣的含義是什么意思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夏天的第五個節(jié)氣,表示季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jīng)105度時叫小暑節(jié)氣。
小暑:“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小暑節(jié)氣,意味著一年中最高溫、高熱、高濕的暑天即將到來。此時已是初伏前,到處是綠樹濃蔭,很多地區(qū)平均氣溫已過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此節(jié)氣光顧大部分地區(qū)。
1、封齋:在我國的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jù)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2、食新
據(jù)說“食新”乃“食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故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3、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后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4、吃餃子
民諺有云“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5、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qū),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jù)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所以就有了這樣的習俗。
6、吃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在這個時節(jié)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每年7月7日農歷小暑天。“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jīng)為105度。天氣已經(jīng)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jié)……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jié)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jīng)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xiàn)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謂“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jié)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jīng)?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jié)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jié)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洪澇
我國的氣候規(guī)律是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對農業(yè)的影響應該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有利的,一個是不利的。有利:水熱充足,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因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造成農業(yè)減產(chǎn)。
伏旱
我國的氣候是"雨熱同期",但有的地方也會出現(xiàn)伏旱現(xiàn)象。伏旱大體上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梅雨靜止鋒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黃河中下游和東北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氣旋天氣,以下沉氣流為主,日照長,太陽輻射很強,氣溫高,蒸發(fā)旺盛。農作物生長也快,農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氣團單一,除局部地區(qū)的雷陣雨外,無大片雨區(qū),普遍出現(xiàn)干旱酷暑天氣,故叫“伏旱”。伏旱主要發(fā)生在中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qū)特別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且少臺風活動時,容易出現(xiàn)嚴重干旱,降水量顯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現(xiàn)象。
1、2023初伏時間表:7月16日(星期六)至7月25日(星期一),總共十天。
2、2023中伏時間表:7月26日(星期二)至8月14日(星期日),總共二十天。
3、2023末伏時間表:8月15日(星期一)至8月25日(星期四)出伏,總共十天。
面對小暑后炎熱的天氣,人們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
夏天天氣熱,古代雖然沒有冰箱,但大戶人家往往會提前存儲一些冰塊,夏天取出來使用。有些商家還會把楊梅、桃子等時令的水果切碎放在冰里,做成冷飲,很像現(xiàn)在的“冰粥”。
趁著小暑前后晴天比較多,氣溫也高,人們會抓緊時間把書籍或者許久不曾穿過的衣物拿出來,放到太陽底下晾曬,既能祛除霉味,又能防止書籍受潮生蟲。
愛美的女孩,還會買茉莉花別在發(fā)髻上。有說法稱,小暑之時茉莉花開,古時女子喜將連蒂的茉莉花簪成花球花帶,戴在頭上或別在衣襟上,清香宜人。
小暑是小暑,不是很熱,但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夏時節(jié),江淮流域雨季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回升,進入旱季;而北方和東北地區(qū)進入雨季,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
夏季小暑開始,江淮流域雨季相繼結束,我國東部淮河以北和秦嶺廣大地區(qū)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且降水明顯增加,雨量相對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長江中下游普遍高溫少雨天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農業(yè)諺語說:“下雨天的雨是鍋里的飯。”降雨帶來的雷暴、熱帶風暴或臺風對水稻等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造成棉花、大豆等干旱。對農作物和蔬菜的不利影響。有的年份,夏季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依然強勁,長江中下游與南方暖空氣相呼應,出現(xiàn)鋒面雷暴. “小樹雷雨,逆為黃梅”,小樹時節(jié)雷陣雨往往是“逆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將在長江中下游持續(xù)一段時間。
夏季小暑前后,除東北、西北地區(qū)冬春小麥等農作物收獲外,農業(yè)生產(chǎn)主要忙于田間管理。早稻處于灌漿后期,早熟品種在大暑前收獲,保持田間干濕。中稻已拔節(jié),已進入孕穗期,應根據(jù)生長情況追施穗肥,促進穗粒大粒化。單季晚稻分蘗,應盡快施分蘗肥。雙晚苗要防治病蟲害,定植前5~7天施足“嫁肥”。 “小夏天氣炎熱,剪棉花不停歇。”大部分棉區(qū)的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在重施鈴肥的同時,要及時修剪、分叉、去除老葉,以協(xié)調植株內養(yǎng)分的分配。 ,加強通風透光,改善群落小氣候,減少落芽。盛夏的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各種害蟲盛行的季節(jié)。及時防治病蟲害是田間管理的又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夏熱過后,南方要注意抗旱,北方要注意防澇。全國農作物進入旺盛期,田間管理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