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以及中元節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具有雙重意義。今天小編整理了中元節不可以做什么事情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中元節不可以做什么事情
1、夜晚不要獨自外出,傳統民俗認為“鬼節”這一天晚上不要獨自出門,太陽落山之后陽氣漸退,陰氣增加,深夜獨自外出可能會被陰氣影響。從安全方面考慮,立秋過后,白晝時間變短,深夜獨自外出很可能會遇到各種危險,如果實在要深夜出門最好有人陪伴,避免危險的發生。
2、不辦喜事不搬家,在“鬼節”這一天,最好不要辦喜事或者搬家喬遷等,民間多認為在這一天辦喜事不吉利。
3、不要說“鬼”字,道教中認為中元節這一天地獄之門大開,各種鬼魂飄蕩在人間。受道教思想影響,人們認為在這一天說“鬼”,很容易被“鬼”勾住。其實不止在這一天,在平日里也應注意謹言慎行,避免招惹是非。
4、不要熬夜,人們認為人的魂聚居于天靈處,人在活動時天靈臺是打開的狀態。如果熬夜不睡,就會導致天靈臺一直打開,陰氣就會進入。在平常我們也應注意睡覺時間不要超過晚上十一點,熬夜會耗損一個人的肝氣元氣,長此以往得不償失。
5、吃飯時筷子不要插中間,把筷子插在碗的中間,形狀似香爐,是祭拜時擺法。在“鬼節”這一天吃飯這樣擺,人們認為會引起回家吃飯祖先的誤解,導致祖先不滿。把筷子插在碗中間,本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不論是鬼節還是平時都應注意,要遵守餐桌禮儀。
6、不要亂踩紙錢,“鬼節”這一天,為祭祖很多人都會燒紙錢,以此寄托哀思。但在這一天不要亂踩紙錢,紙錢本是給祖先及逝去親人的祭品,踩踏紙錢會讓祖先生氣,從而逝去好運氣。
7、晚上不要晾衣服,很多地方都有鬼節晚上不晾衣服,把衣服收回去的傳統習俗。人們認為如果在陰氣重的夜晚晾衣服很容易沾染上不潔之物,因而要在晚上把白天晾的衣服收回去。其實,立秋之后,夜晚氣溫降低,露水可能會讓曬在外面的衣服沾上塵埃。
中元節一般做的事有:祭祖、放河燈、燒街衣、祈豐收。
1、祭祖
很多人都有中元節祭祖的習慣,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緬懷往事,祭祀祖先。燒紙錢,錫箔紙錠,有的還會為祖先做法事超度。
2、放河燈
河燈就是常說的“荷花燈”,會在燈上放燈盞或蠟燭,然后在中元夜的時候放到江河里。這樣可以普渡河流中的野鬼。一般放河燈的時候,非常壯觀。
3、燒街衣
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帶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放到路邊祭拜一番,這樣就是給孤魂衣服御寒,讓他們路上有食物吃。
4、祈豐收
中元節其實和豐收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都會通過插香的方式來祈求豐收,插得越多,表示稻谷豐登。
1、盡量不要討論鬼怪
據說鬼魂們會傾巢而出,尤其是寺廟和普渡法會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節也不要亂說話,說不定鬼魂正從你的身邊經過。
2、不要走夜路
晚上11點之前就不要上街了,這天百鬼夜行,陰氣最重,所以這天不應該在外逗留,夜不歸家是大忌。
3、避免晚上拍照
鏡子或手機這種東西,很容易撲捉到不干凈的東西,若是在晚上拍照,說不定就把不干凈的東西給拍進去了,那就等于沾染了晦氣的東西,運勢也會下滑的。
4、不亂踩冥紙
中元節這一天,路邊往往有燒紙的人,散落的冥紙不要亂踩,那是燒給鬼魂的錢財,往往會有鬼魂在撿拾,如果你踩到他們的東西,他們不高興,你就要倒霉了。
5、不要亂拍人肩膀
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節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6、避免帶鈴鐺、風鈴等招鬼物
風鈴和鈴鐺聲能夠在陰陽兩界傳遞溝通,很容易招來不好的事物。
7、勿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買路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勿偷吃祭品。這些是屬于鬼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8、不要下水游泳
這天地府的鬼全部放出來到陽間,水里是十分不安全的,若你還執意去游泳,很容易成為水鬼的替身,所以,這天一定要禁忌下水。
9、別亂照相
夜游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好兄弟會入鏡與你合影,手電筒也不要往樹上亂照,以免驚動喜歡附著于樹梢上的好兄弟。
10、筷子插在飯中央
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12、夜游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游,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13、喊名字
夜游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14、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游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15、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16、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17、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18、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19、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里坐坐。
20、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21、拔腳毛
俗話說:“一支腳毛,管三個鬼”,所以腳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22、別亂靠墻休息
沒事不要亂靠墻,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墻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23、收好衣服防鬼“借”
晚上睡覺或天黑以前,要把曬在外頭的衣服收回來,以免被鬼借去穿。半夜勿曬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嚇人的)。
24、遇到靈異事件別慌,睜眼集中注意力
若遇到鬼壓身、鬼打墻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后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于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_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陜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于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臺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于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后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于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于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復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于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云南省:騰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黃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陽人于農歷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后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并“饅頭”飯,竹筷平攤于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制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