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下元節的重要意義是什么,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下元節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紀念已故親人。
下元節,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
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丶“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
①分享美食:人們會提前準備很多好吃的,有蓮藕、墨魚、芋包子,同時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稱為“福余”果品食品,例如糍粑、蒸麻腐包子等,鄰里之間會互相贈送。
②修齋設醮:主要是和道家有關的,據說有三種分類,一設供齋,二節食齋,三心齋。
③祭祖:很多人會穿上漢服參加相關的儀式,主要是祭祀祖先,紀念賢人,由于參與者數量諸多,故場面十分莊重盛大。
④燒紙錢:也叫“金銀包”,民間通常會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彩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然后焚化,據說這樣就能送到祖先的手中。
這一天,民間一般有修齋設醮和享祭祖先兩大項活動,目的都是祈愿神靈。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同時還會進行“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1、糍粑
客家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糍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講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
2、麻腐包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米果,糍粑,芋子包之類的食品,謂“做完冬”。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據說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是以麻籽和黃米制成,拌上蘿卜、洋芋、葫蘆為餡,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
3、豆泥骨朵
北京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豆泥骨朵”就是紅豆沙包子。現在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紅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稱黃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種源于滿族的豆沙包類食物。下元節這天滿族地區有做黃豆包吃的習俗。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經典美食之一,農村常在下元節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芋子包由芋頭或馬鈴薯作為主料,蒸制而成。芋頭又稱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