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我國民間算得上是比較重要的節(jié)氣,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文化發(fā)展,對此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冬至吃湯圓有什么寓意,歡迎參閱。

冬至吃湯圓有什么寓意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家庭和諧、吉祥。冬至湯圓又叫“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所謂“湯圓”是怎么做的呢?其實就是用糯米粉加水搓揉而成的圓形小球,里面為了口感好,一般會加入黑芝麻等輔料。我國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因為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來講,過了冬至就是第二年,而過了冬至出生的人就算是第二年出生的。比如過了今年冬至出生的孩子就應(yīng)該是屬豬的了。
湯圓宜水煮,水煮湯圓滑而不膩,口感更佳。而且吃湯圓的時候可以喝少量湯圓湯,有“原湯化原食”之功,使一些流失在湯中的營養(yǎng)不致浪費。相比之下,煎炸型的湯圓可能聞著比較香,但是也會導致油脂、熱量的過多攝入,不利于健康。當然了,對于消化能力較弱的老人、孩子和其他人群來說,湯圓是應(yīng)該少吃的,而且在食用的時候也應(yīng)該細嚼慢咽,以保證進食安全。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首位。傳統(tǒng)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jié)或一氣,一年分為十二節(jié)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jié)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關(guān)于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志著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地面向空間發(fā)散的少,短期內(nèi)氣溫還會繼續(xù)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guī)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實質(zhì)上相當于今天的春節(jié)。
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的。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一天,被稱為長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
冬至這天,是一年中尤其重要的進補日,冬補食品如冬蟲夏草、人參、附片,為“三九天”三大補品。
氣虛者,可用冬蟲夏草5條,人參3耀5克燉雞。
血虛者,可用當歸10克,燉生姜羊肉湯。
陽虛者,多吃狗肉、羊肉。
陽虛重者,取制附片10克燉豬肉(制附片布包先煮2小時,放入肉再煮1小時,喝湯吃肉)。
總之,冬至應(yīng)加大進補力度,所謂“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至過后,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shù)九寒天”了。所謂“數(shù)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從“一九”數(shù)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zhuǎn)化的關(guān)鍵節(jié)氣。九,在數(shù)字里是最大的陽數(shù),不斷地數(shù)著一九、二九等,意味著冬日的陰氣逐漸消減,陽氣逐漸回升,累至九次便到頭了。
從氣象的角度說,大致每九天就會出現(xiàn)一股寒潮,而且往往發(fā)生在前一個九最后一兩天;從心理方面談,“九”與“久”諧音,意為冬天漫長,盼望春天早點降臨。
冬至期間不宜婚嫁,因為古人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稱為四離日,離日為不吉利的日子,而是一件大喜事肯定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
1、不宜搬家
冬至期間不宜搬家,因為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在寒冷的日子搬家會破壞家中的興旺之氣。
2、不宜同房
冬至期間不宜同房,民間有冬至前后10天不宜同房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期間是人體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同房的人,陰陽不調(diào),非常不利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后代的繁衍。
3、不宜回娘家
冬至期間不宜回娘家,民間有冬至回娘家對公公不益的說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比較封建的思想,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嚴格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