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民間習慣稱為“破五”,這是一個在串接過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傳說姜太公封老婆衛窮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春節破五是什么意思(解析),歡迎參閱。

春節破五是什么意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1、“破五”的第一種說法: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圓年”,意思是說年過完了,到這一天要做一個總結,劃句號了。其實,這是“破五”的變種,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來,慢慢的演變出來的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有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后,就更讓人討厭了,還沒聽說有誰是喜歡窮神的是不是?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馬上滾回去吧!
2、“破五”的第二種說法:還有一說,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大擺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寓意就是迎接財神的到來。
3、“破五”的第三種說法: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請回來過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掛祖宗牌位,燒香上供,意為請祖宗過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過年過完了,所以,這一天要燒香,燒紙錢,恭送祖宗。由于初五日肩負著送窮神、接財神等多重重任,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這許多的講究綜合起來,就形成風俗----要擺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寶”的餃子。
“破”是打破、突破的意思。正月初五,又稱“破五節”,其宗旨均意在"破除"。
舊時,正月初一到初五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能做新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后,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稱“破五”。
這天又俗稱"潑污",即從大年除夕夜開始存留的污水、垃圾可以全部倒掉清除。
破除各種禁忌的“破五節”其實也是在宣告:“年”走了,不用再忌諱了。
正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避邪免災的同時,把“晦氣”“窮氣”“霉氣”從家中趕走。同時也是店鋪開張、祭祀財神的日子,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期盼。
北方“破五節”習俗
在“破五”這一天,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譬如,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人們要吃“老鼠餃子”,并且要連續吃五天,一直吃到正月初十。所謂的“老鼠餃子”,就是把餃子做成老鼠的形狀,在吃的時候,要首先咬破“老鼠嘴”,意思是“破壞掉老鼠的反擊能力”,然后再吃掉正個餃子。另外,在剁餃子餡的時候,必須“剁響”,而且,越響越好,寓意為“剁小人”。
當然,北方地域遼闊,各地的風俗習慣還存在各種差異。譬如,甘肅以及陜西的部分地區,在“破五”這一天要吃面疙瘩一般的“攪團”,意思是“這一天要將所有不如意的事情統統粘住”,然后吃進肚子中“填窮坑”。而在山西翼城地區,“破五”這一天一定要吃刀切面,并把刀切面稱為“切五鬼”。但在山東臨沂、鄒城等地區,“破五”這一天流行吃面,并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dan)”的俗語在民間流傳。
南方“破五節”習俗
南方地區的風俗習慣與北方會略有不同。在南方的部分地區,在“破五”這一天一定要祭財神。在“破五”這天,人們會早早起床,鳴鑼擊鼓、焚香禮拜敬財神。敬過財神后,人們會吃素餡做的、元寶狀的大包子,俗稱吃“大角子”,用以“填窮坑”。而在南方的有些地區,“破五”這一天還要“拆小人”,方法是:家里的婦女找出幾件舊衣服,然后用剪刀拆掉。據說,這樣做可以避免家庭“走霉運”。
正月初五“破五節”禁忌習俗眾多。民間還有諺語“初一不出門,破五不回家。”雖說正月初五的這些習俗禁忌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但卻和春節習俗一樣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就算不遵守,了解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于此日串門,串門則不祥。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于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稱的“破五”,吃餃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兒今兒個一定要做的倆事兒。民俗有一說,“破五”前諸多的禁忌,過了今兒個就能破了,人們便往來祝賀新年,各家邀請賀客,飲食嬉戲,新媳婦也該回娘家拜賀長親了。
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所記:“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春。新嫁女子亦于是日歸寧。”
不同的地兒,“破五”這天的過法兒不一樣,就是同一地方,過法兒也不完全一樣。就拿山西來說吧,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
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墻外。
“破五”這天,還有個頂重要的事兒,按照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張了,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家家又都重新開張了。所以,求財也是這一天的重要主題。
據說放鞭炮也與求財相關,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山東初五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既為“馬日”,又為“破五”,還為“財神日”,商家愛選在這一天開業;南方不少地兒則在正月初五祭財神。
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記著:“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在上海,舊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還得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農歷正月初五,也稱破五。這天是傳統民俗接財神的日子,也是財神爺出巡的日子,很多地方都會舉辦迎財神的活動,平常人家也會早早起來燒香迎接財神。
“正月初五迎財神”,其實就是一種傳統習俗,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因此過了大年初一,最重要的民間活動就是接財神。并且會在前一天晚上置辦酒席家宴,為財神賀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