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地區冬至的時候民間的習俗就有掃墓祭祀上墳,而在這個習俗當中也有一些講究和需要注意的,那么冬至掃墓上墳的禁忌是什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4冬至掃墓上墳的禁忌,歡迎參閱。

冬至掃墓上墳的禁忌
1、衣著樸素,女性不必涂脂抹粉,家人帶上香燭以及供品,不可在墓前殺生,現在時尚作興奉上鮮花,可選菊花之類(可把花瓣剝散灑在墳碑前,因為有小販會瞄準你走后立即拿走鮮花又去販賣)。
2、上墳地后,先著手清掃墓地周圍雜草,尤其要注意觀察墳頭上有無雜樹,如果有樹就要拔掉;再觀察墓前有無雜土堵住小明堂,以及排水溝是否堵塞。
3、觀察墓架以墓碑是否有塌陷以及破裂,發現異常情況就要及時請風水師前來指導采取措施彌補。
4、把供品奉上,點燃香燭和焚燒紙錢(注意防火)。一般要率家人向先人三鞠躬后讀祭文,以表達后人對逝者的緬懷之情。
5、離開之前點燃鞭炮(公墓區也可在指定地點點燃鞭炮,切記防火)。
6、全家人可掃墓后聚餐,以素食為主,延續吃餛飩、餃子、吃湯圓、吃紅豆稀飯等習俗。
冬至日上墳掃墓是很多地方的傳統風俗,如果當地對冬至日上墳的時間沒有具體規定,那么在選好黃道吉日的前提下,是可以提前上墳的,掃墓的意義在于寄托哀思,緬懷故人,在時間上沒有太多限制。而且冬至乃一陽復始,萬象更新之節,正如生命,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開始,循環往復,所以更不必在意提早時間。
湯圓的外皮是由糯米做成的,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等,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湯圓的內餡主要以果料和干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營養豐富。
要做一道芝麻花生湯圓,首先要準備糯米面團250克、芝麻花生餡料120克、桂花糖醬3勺。糯米面團分成小劑子,加適量干糯米粉搓圓;按扁,包入餡料,收口搓成湯圓;湯鍋注入大半鍋水煮沸;下入湯圓,大火煮至再次沸騰時轉小火,加少量冷水,再次煮沸時再加少量冷水,反復4-5次;直至湯圓煮至完全浮起時即可關火;最后盛入碗中,加入桂花糖醬即可。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