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有一個節日叫做小年,但這個小年的時間是南北不一致的,而為什么南北小年時間會不一樣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關于南方小年是什么時候,歡迎參閱。

南方小年是什么時候:臘月二十四
大部分的南方地區的人們過小年是在農歷臘月二十四。而在江浙滬地區“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而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古代時,臘月二十三是北方權貴過小年夜的時候,偏遠的南方地區只能在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南北方過小年的日期也就這么固定了,成為了文化色彩,中國的春節習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中國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據了解說,清朝建立之后,皇家通常選擇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清史稿》就有“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常”的記載。到了清中期嘉慶、道光年間,由于距離政治中心較近,北方民間小年祭灶時間受官方影響逐漸變為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則沿用舊歷。
小年,從字面意思上看有三種解釋。
一是指農歷臘月是二十九天的月份。
二是指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第三種解釋是指果樹結果少,竹木生長慢的年份。
作為節日來講,由于地域風俗的差異,小年在全國各地賦予的含義和習俗也是不同的,比如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也有地方稱冬至為小年。
在古時候,小年也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后,年節之交。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
關于過小年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東漢,東漢崔定《四民月令》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關于小年祭灶,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有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以及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等等。小年也是闔家團聚的日子,家庭宴飲,燃放鞭炮,其活動類似過大年,只是不出門拜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