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南北的小年相差一天
小年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內容。魏晉之后,作為“祀灶”對象的灶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
然而到了清朝,為了節省開支,皇帝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自此開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區別。又由于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可以說,南北小年日子的不同,是受官氣的影響。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民以食為天,所以中國人將灶神視為一家之主,民間便有小年“祭灶神”的習俗。
1、只吃新鮮食品
像法國人那樣,只吃新鮮食物。過節容易購買食品過多,家里食物到處都是,就會引起你多吃,形成肥胖,因此少買是一個關鍵。因此你要每日購買,少買,只吃新鮮食品。
2、餐前喝一碗湯
過小年的晚餐有一桌豐盛的菜肴是再少不過的了。那么,餐前喝一碗營養豐富、低熱量的湯,魚湯、蔬菜湯、雞蛋湯均可。這樣你在用餐時就不會吃的太多。
3、適量吃肉
肉是人們現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肉類也是會帶給我們許多營養,但是對于肉類我們也是不可以多吃的,紅肉每天不要超過75g(約女性中間三個手指并攏大小),優先選擇魚和禽。
4、要重視吃早餐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許多胖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吃早餐。結果,中餐、晚餐都感到加倍饑餓,吃起來狼吞虎咽,進食速度快,會刺激吸收。一頓豐富的早餐將幫你在一天內對食物能有節制力。所以,即使過節因看電視看得晚,早上起得晚,也要注意吃早餐。
餃子。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糖瓜。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米餅。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一、女不祭灶
民間有俗語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時候不能出門賞月,而女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不要參與祭灶。
二、祭灶全家到
民間俗語說: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意思是出門在外的人,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準備祭灶過年。
三、小年禁忌殺生
有部分農村地方禁忌,臘月二十三這天是傳統小年,小年這天不要殺生,不要屠宰,動物也是生靈,別在小年里動了煞氣。
四、饅頭不送人
地方習俗,小年里蒸的饅頭不要送人,民間認為,小年蒸的饅頭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適宜送人。
五、小年禁忌搗蒜
地方風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搗蒜,據老輩人講,如果小年里搗蒜,會將新年里的運氣搗跑了。
祭灶王
祭灶,是小年這一天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掃塵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吃灶糖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餃子
小年那天除了要祭灶,民間還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做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